明清小說中除了許多仙草崇拜描寫,還有一些類似的珍稀植物的神秘功能敘事。
首先是肉芝,一種形狀怪異的代表性仙草。陸粲《庚巳編》卷二稱:“癸酉春,長洲漕湖之濱,有農婦治田,見湖灘一物白如雪,趨視之,乃一小兒手也,連臂約長尺許,其下作聲唧唧。驚走報其夫,夫往看,亦甚怪疑,掘之,其根不可窮,乃折而棄之湖。嚐讀《神仙感遇傳》雲:蘭陵蕭靜之,掘地得物,粗如人手,肥潤而紅,烹而食之,逾月發再生,力壯貌少,後值道士顧靜之曰:神氣若是,必嚐仙藥。指其脈曰:所食者,肉芝也。壽等龜鶴矣。然則漕湖之物,正此類耳!乃不幸棄於愚夫之手,惜哉!”明代嘉靖年間由於皇帝的愛好,朝野上下掀起了貢獻奇瑞神獸、靈芝仙草的熱潮:“嘉靖中葉以後,大小臣工進白鹿、白兔、白雁者固多,而後乃以芝草為重。下至細民亦競上獻。……”[1]在以最高統治者為核心的高智商群體需求下,仙草自然屬性被人為誇大,由自然存在衍變為社會存在,想安然地遵循自然法則生存幾乎是不可能的,某些特殊的社會需要幹擾了動植物生態存在的常態。
如果按袁珂先生的“廣義神話”說,解讀清代博物小說《鏡花緣》對葛洪《抱樸子·仙藥》肉芝信奉的敷衍,可以看出,其似乎具有某些“神話思維”,把植物(肉芝)加以動物化的靈異重塑,結合了道教服食信仰,並且有所發展,描寫得愈加活靈活現:
忽見遠遠有一小人,騎著一匹小馬,約長七八寸,在那裏走路。多九公一眼瞥見,早已如飛奔去。林之洋隻顧找米,未曾理會。唐敖一見,那敢怠慢,慌忙追趕,那個小人也朝前奔走。多九公腿腳雖便,究竟筋力不及,兼之山路崎嶇,剛離小人不遠,不防路上有一石塊,一腳絆倒,及至起來,腿上轉筋,寸步難移。唐敖得空,飛忙越過,趕有半裏之遙,這才趕上,隨即捉住,吃入腹內。多九公手扶林之洋,氣喘噓噓走來,望著唐敖歎道:“‘一飲一酌,莫非前定。’何況此等大事!這是唐兄仙緣湊巧,所以毫不費事,竟被得著了。”林之洋道:“俺聞九公說,有個小人小馬被妹夫趕來,俺們遠遠見你放在嘴邊,難道連人帶馬都吃了?俺甚不明,倒要請問有甚仙緣?”唐敖道:“這個小人小馬,名叫‘肉芝’。當日小弟原不曉得。今年從都中回來,無誌功名,時常看看古人養氣服食等法,內有一條言:‘行山中如見小人乘著車馬,長五七寸的,名叫肉芝,有人吃了,延年益壽,並可了道成仙。’此話雖不知真假,諒不致有害,因此把他捉住,有偏二兄吃了。”林之洋笑道:“果真這樣,妹夫竟是活神仙了。你今吃了肉芝,自然不饑,隻顧遊玩,俺倒餓了。剛才那個小人小馬,妹夫吃時,可還剩條腿兒,給俺解解饞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