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說中的植物生態敘事,從仙草角度,可以分為返生(重生)草係列、長生草係列和療病草係列。
返生草,又稱回生草、重生草等。長壽植物,乃是長生草可維持生命狀態延續這一信奉的前提。顧頡剛先生曾論中國神話(應為“仙話”)有“蓬萊係統”和“昆侖係統”[1],此觀點當得益於早年馮承均先生所譯歐洲漢學家希勒格(Gustave Schlegel)《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的研究,該文考證指出《十洲記》(又題《海內十洲記》)所述方士之語說的是日本諸島,東海中祖洲的“不死之草”:“草形如菰(hydropyrum latifolium),苗長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當時活也,服之令人長生。昔秦始皇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如烏狀,銜此草覆死人麵,當時起坐,而自活也。……鬼穀先生雲:此草是東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瓊田中,或名為‘養神芝’。”可見起死回生(返生)與延年益壽(還年)兩項功能之間的聯係。據希勒格《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引述布內側斯德所考,這裏所說的菰,為中國所產,其莖名曰茭白,可做蔬菜。美洲有一種名叫胡菰,美洲土人食之,名曰加拿大米。此不死草似菰,“為芝之一種”。古之祖洲,即今之日本的對馬島。而對馬島上出產的人參,“即中國人認為治百病有神效之植物也”;而十洲之中還有生洲:“洲以生名,其地必產長生之物。”[2]
至於王嘉《拾遺記》卷十所載的“遙香草”則把香崇拜同仙草意象結合,言其具有延年益壽的功能:“其花如丹,光耀入月,葉細長而白,如忘憂之草,其花葉俱香,扇馥數裏,故名遙香草。其子如薏中實,甘香,食之累月不饑渴,體如草之香,久食延齡萬歲。仙人常采食之。”可謂早期的植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