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生態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生態敘事

三、鬥牛——鬥虎武俠精神的一個象征意象

字體:16+-

古代中國牛文化中的重要構成是人與牛的爭鬥,但這一爭鬥多半是良性的,是牛在人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人自然生態環境有機構成部分的必然表現。

牛與虎頗有因緣,以其不少方麵相似之處。曾擔任曹魏四代重臣的蔣濟,在《萬機論》中曾以牛、虎等來比喻用兵之術的奇變:

夫虎之為獸,水牛之為畜,殆似兵矣。夫虎,爪牙既鋒,膽力無伍,至於即豕也,卑俯而下之,必有扼喉之獲。夫水牛不便速,角又喬竦,然處郊之野,朋遊屯行,部隊相伍,及其寢宿,因陣反禦,若見兕、虎抵角,牛全兕害矣。若用兵,恃強必鑒於虎,居弱,必誡水牛,可謂攻取屠城而守必能全者也。[1]

牛與虎,雖然一為家畜以一野獸,其與人類的關係性質不同,攻守主要傾向有別,而在當時人們的印象中,卻具有某種常來相提並論的共同點,都具有自己的長處和智慧。

鬥牛,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人牛相鬥,牛牛相鬥,牛虎相鬥等牛抵禦猛獸襲擊的拚死相鬥。

其一,人與牛相鬥,廣義上說是人與眾多動物相鬥的一個縮影和象征。《漢書·禮樂誌》載“象人”,顏師古注引孟康語曰:“若今戲魚、蝦、獅子也。”所謂“象人”鬥牛,有人認為就是人與牛相鬥的異稱。山東嘉祥武氏祠漢代畫像石的“搏獵圖”是組圖,其中一人拉牛角,一人持牛尾,將一頭壯牛提起來,下麵一人單臂握後腿把一牛頭朝下提起,形象非常逼真。而河南南陽出土的畫像石不僅有象人與牛鬥,還有將鬥未鬥時象人的躍躍欲試。徐州銅山洪樓漢墓則展示了人多種鬥力場景,其中曳牛者頭戴麵具,身披熊(或虎)皮,手握牛尾,將一牛大頭朝下扛在肩上,牛似乎還在蹬蹄掙紮[2]。因為,就是在人牛對壘角力的過程中,人也難得地演示了對抗自然界中猛獸的自我的勇氣和力量。對於牛力的推重,主要還是來自於人與猛獸的對陣,這還影響到唐人對於人勇武之力的推重,從而出現了一些對於人與其他家養動物角力的描繪。當然,這可以說是呈現出一種人和動物雙向互動的關係。其中主要就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