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生態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生態敘事

二、中古漢譯佛經中的牛形象及其演變

字體:16+-

漢魏六朝時期,牛的神秘色彩增多起來。六朝誌怪《搜神後記》寫盧充遇女鬼,成婚,分別時他見門外一犢車,駕青牛,他帶好物品,“便上車去,馳如電逝,須臾至家”[1]。

漢代(年代取李劍國說)的博物地理小說《別國洞冥記》稱:“元封三年,大秦國貢花蹄牛。其色駁,高六尺,尾環繞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蓮花,善走多力。帝使輦銅石,以起望仙宮。跡在石上,皆如花形。故陽關之外,花牛津時得異石,長十丈,高三丈,立於望仙宮,因名‘龍鍾石’。武帝末,此石自陷入地,唯尾出土上,今人謂‘龍尾墩’也。”梁元帝蕭繹《金樓子·誌怪篇》也以割肉速愈的怪牛,突出西域的神奇怪異之物:“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曰‘日及’,今日割取其肉一二斤,明日瘡即愈。故漢人有至其國者,西胡以此牛示之。漢人對曰:‘吾國有蟲大如小指,名曰蠶,食桑葉而吐絲。’外國人複不信有蠶。”而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則也轉述有此怪牛的異文:“釋法盛《曆國傳》雲:其國有稍割牛,黑色,角細長,可四尺餘,十日一割,不割便或致死,人服牛血皆老壽,國人皆壽五百歲,牛壽亦等於人,亦天竺屬國也。”據《隋書·經籍誌》“僧法盛《曆國傳》二卷”,可知這也是隋代之前的外來傳聞。

宋代李石《續博物誌》卷十寫:“撥拔力國有異獸,名駝牛,皮似豹,蹄類牛,無峰,項長九尺,身高一丈餘。”這其實還在複述漢代的老故事:“元封二年,大秦獻花蹄牛,高六尺,尾環繞角,生四耳。”可以說,這都是怪牛形象的漢語文學書寫,與下麵的東南沿海地區晚近的故事構成了某種互文性關係:

閩商陳某,與諸客泛海,遇颶風,飄至一山腳下,見山崖平坦可步,相率樵采。初進,路甚仄,行一二裏,即覺開曠。時天色將暮,聞海風蕭颯,林鳥啾啁,不敢深入,乃歸。次日,風更甚,舟不行,舟中人悔昨未窮其境,約再往,拉陳與偕。跡前徑行八九裏,有一溪,水色澄綠,旁有土山,不甚高,穴中似有物喘息。眾懼竄走,陳恃膽力,上在樹隱身覘之。食頃,其物出穴外,大倍水牛而形似象,頂生一角,晶瑩犀利,盤踞石上長嘯,聲裂竹木。陳驚懼幾墜,但見虎豹猿鹿各以其屬至,俯伏其下,不止千計。其物擇肥者踐之,用舌舐其腹,吸其血,百獸皆股栗不敢動。食三四獸,複曳尾入穴。客乃下,尋舊徑歸,與眾言所見。終未知山與獸何名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