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生態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生態敘事

第五章 明清巨黿母題的淵源及生態學意蘊

字體:16+-

巨黿,是明清人們經常談論的一個水族之屬,其主要活動在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蒲鬆齡《聊齋誌異》卷一《張老相公》講述:

張老相公,晉人。適將嫁女,攜眷至江南,躬市奩妝。舟抵金山,張先渡江,囑家人在舟,勿爆膻腥。蓋江中有黿怪,聞香輒出,壞舟吞行人,為害已久。張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沒。張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謁寺僧,詢黿之異,將以仇黿。僧聞之,駭言:“吾儕日與習近,懼為禍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時斬牲牢,投以半體,則躍吞而去。誰複能相仇哉!”張聞,頓思得計。便招鐵工,起爐山半,治赤鐵,重百餘斤。審知所常伏處,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鉗舉投之,黿躍出,疾吞而下。少時,波湧如山;頃之,浪息,則黿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並快之,建張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為水神,禱之輒應。

說明殺黿者所享有的非同小可的尊崇。與此相聯係的,是類似大黿的水族描寫。《聊齋誌異》卷一《豬婆龍》也有:“豬婆龍產於西江,形似龍而短,能橫飛,常出沿江岸撲食鵝鴨。或獵得之,則貨其肉於陳、柯。此二姓皆友諒之裔,世食婆龍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來,得一頭,縶舟中。一日泊舟錢塘,縛稍懈,忽躍入江。俄頃,波濤大作,估舟傾沉。”至於大黿的形貌,徐珂《清稗類鈔》記載:“黿,狀似鱉而甚大,頭有磊塊,故俗稱癩頭黿,背青黃色,居於江湖。古以其肉為珍味。浙江布政司署前之池蓄之,遊人往觀,輒投以燒餅、饅首,與之食。”[1]大黿母題,在古代水獸傳說中意蘊豐富,很有代表性,具有難得的生態倫理意義,惜乎向來未見專門探討者。

[1] 徐珂:《清稗類鈔》第十二冊《動物類》,第562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