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生態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生態敘事

三、思歸山林:猿猴對於人的能力與自然生態的向往

字體:16+-

其一,《補江總白猿傳》中的被稱為“將軍”的白猿精,是早期神話形象的延續,也是某些人類貪欲本性膨脹的對象化展現。故事敘述了西南邊陲帶有異邦情調的故事,說梁大同末(約546年),別將歐陽紇隨軍南征西南,至桂林、長樂,悉平諸洞,深入險阻。而紇妻纖白,甚美,已有部下擔心,說此地有“善竊少女,而美者尤所難免”的危機,可是防不勝防,果真失妻。歐陽紇率眾百裏之外搜尋,得妻繡履一隻,又出二百裏,入深山,見婦人數十嬉遊歌笑,得知肇事者底細和弱點:“雖百夫操兵,不能製也。幸其未返,宜速避之。但求美酒兩斛,食犬十頭,麻數十斤,當相與謀殺之……”“彼好酒,往往致醉。醉必騁力,俾吾等以彩練縛手足於床,一踴皆斷。嚐紉三幅,則力盡不解。今麻隱帛中束之,度不能矣。遍體皆如鐵,唯臍下數寸,常護蔽之,此必不能禦兵刃。”按計行事,果然將這一能飛的白猿精擒服、刺殺,而死前白猿還大歎吒曰:“此天殺我,豈爾之能。然爾婦已孕,勿殺其子,將逢聖帝,必大其宗。”其實,白猿也有一定的自卑感和生存危機意識,對自己的命運早有愴然預感:“吾已千歲而無子,今有子,死期至矣。”[1]

故事充滿了無法把握命運的悲涼,悲劇主人公是個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情感豐富的白猿精。

海外研究者強調了白猿故事本事的政治寓意:“在武後期,任何大臣公開推崇道教,會很容易被認為是一個政治立場問題,而不隻是一個宗教信仰問題,進而對其仕途產生負麵影響。也隻有在貶低道教的風習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的當時,說某人的生父是道士才會和說某人的生父是白猿一樣有侮辱性。如果我們假定《補江總白猿傳》作於歐陽通案的前後,其作者抓住歐陽詢形似猿猴和曾書《大唐宗聖觀記》這兩點,製造出一個子虛烏有的白猿故事,提醒李唐的政敵不要忘記歐陽詢當年的所作所為,以侮辱歐陽詢為手段來打擊歐陽通,似乎不失為一個合理的推測。”[2]如果我們從生態學角度看,其實白猿將軍的精怪行為,乃是現實生活之中作為靈長類動物的一個自然狀態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