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頑皮的猴子,嬉笑怒罵地懲罰、嘲弄壞女人,是印度民間故事很有原創性的敘事母題。印度民間故事書《故事海》就描寫了猴子代為懲治騙子妓女。說富家獨子伊希婆羅婆爾曼被狡猾的妓女孫陀利母女騙取五千金幣,床頭金盡,遭到驅趕,其父責備鴇母耶摩耆訶婆沒把兒子教導好。於是後者訓練猴子阿羅,能如數吐出事先吞下的金幣。那騙人的妓女孫陀利及其母見猴子真能吐金幣,以為這是一顆化作猴子的如意珠,便用全部財富來換,而伊希婆羅婆爾曼把喂了兩千金幣的猴子交給這壞女人後,悄然離去,到黃金島經商:
開始兩天,孫陀利喜氣洋洋,猴子每天按照她的要求吐出一千金幣。而到了第三天,猴子卻連一個金幣都吐不出來,孫陀利怎樣哄它也沒有用,隻好舉起拳頭揍它,猴子一挨揍,憤怒地跳將起來,張牙舞爪。孫陀利的母親也來幫女兒揍猴子,猴子便抓破她倆的臉。孫陀利的母親臉上流著血,憤怒地拿起棍棒,打死了猴子。孫陀利看到猴子死了,自己的全部財富也沒有了,痛苦不堪,準備與母親一起拋棄生命。……孫陀利和她的母親既破財,又破相,親友們好不容易打消了她倆輕生的念頭。[1]
猴性之一就是急躁易怒,感覺受騙的壞女人衝動之下,卻恰恰忘記了不能任性,不能用人的情感尺度、真假事理去衡量另一物種,猴的變本加厲有必然性。如果說,這一故事啟發了清代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的相關描寫,是有理由的。
巧計使猴棄寶珠,說是國王與宮女們在宮中遊戲,夫人將頸上佩戴的真珠纓絡掛在樹枝上,忘了取回,獼猴見了持之上了高樹。王的使者抓住了一乞兒,拷打付禁官,乞兒擔心被餓死,就屈召是交給了某甲長者之子,乞兒先後又扳咬出了倡女、樂人一同入獄。大藥告王勿憂,讓釋放所監押者,他入宮見猴在高樹,就請王呼來先前的宮人,“頸下纓絡鹹悉莊嚴,獼猴遙見取珠掛頸;大藥曰:宮人起舞。猴見亦舞。大藥曰:可並低頭,猴亦低頭。珠便墮地,王見大喜,嗟其奇智,舍罪策功,重增封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