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生態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生態敘事

四、由佛經文學“心誠感凶獸”模式到孝子神異功能描述

字體:16+-

人的心誠而感動猛獸,似來自外來佛經故事的文學表現。這些帶有人獸平等相親觀念的敘述,成為具有生態倫理學意義的文學話語,有力地顛覆了猛獸食人、人獸對立的舊有觀念,也使得人與猛獸相安相親,甚至溝通互助的民俗想象具有紮實的邏輯前提和社會心理基礎。

梁代釋慧皎《高僧傳》卷四《義解一》也寫於法蘭冬月在深山修道:“冰雪甚厲,時有一虎來入蘭房,蘭神色無忤,虎亦甚馴,至明旦雪止乃去。山中神祇,常來受法,其德被精靈,皆此類也。”[1]

此又參見南齊王琰《冥祥記》:“晉沙門於法蘭……器識沉秀,業操貞整。寺於深岩。嚐夜坐禪,虎入其室;因蹲床前。蘭以手摩其頭。虎奮耳而伏。數日乃去。”

不過,在南朝諸僧傳敘述中,更多的還是誦經獅子不傷的描寫,其帶有外域文化的特色,因為獅子本不是中國大陸所出產的動物。如《高僧傳》卷三寫法顯從中土西渡流沙,快到天竺時,不顧寺僧的勸阻,連夜行進:“至夜有三黑師子,來蹲顯前,舐唇搖尾,顯誦經不輟,一心念佛。師子乃低頭下尾,伏顯足前,顯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試者,可便退矣。’師子良久乃去。”[2]《高僧傳》卷六對於釋法安傳在猛虎麵前,沒有遇到通常的危險,其描述也是非常生動形象的:

晉義熙中,新陽縣虎災。縣有大社樹,下築神廟。左右居民以百數,遭虎死者,夕有一兩。(釋法)安嚐遊其縣,暮逗此村,民以畏虎,早閉閭,安徑之樹下,通夜坐禪。向曉聞虎負人而至,投之樹北,見安如喜如驚,跳伏安前。安為說法授戒。虎據地不動,有頃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樹下,見安大驚,謂是神人,遂傳之一縣,士庶宗奉,虎災由是而息,因改神廟,留安立寺,左右田園皆舍為眾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