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陌上花來:回歸與遠行

以“阿蘭·霍夫哈奈斯”為名

字體:16+-

他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尋找自己的創作氣質,而它其實就居住在姓氏的皮膚下麵。

民族嫁接在當代音樂創作中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不管是真誠的還是牽強的。對生來便帶有鮮明民族印跡的作曲家而言,它可以是神奇的“詭辯術”,危險與**一樣多。相比為了“國際化”而“民族化”,我更傾向於能帶來強大民族文化信息量的、實在真誠的人:西貝柳斯、巴托克、雅納切克、古拜杜麗娜、瓦斯克斯、武滿徹……我們能輕易地羅列出一串現當代音樂重要的或者不那麽重要的作曲家,他們以各種傳統活態一再強化: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為什麽而發聲?

同樣地,這些疑惑成為作曲家霍夫哈奈斯步入音樂領域後亟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將民族元素加到現代音樂的先鋒技法中,營造衝突的聽覺環境,當然可以是一種解決辦法。但對於霍夫哈奈斯,他不需要“十二音序列”或者是“無調性”。他把“十二音序列”稱為人造的,把“無調性”歸於反自然的。“民族傳統”即“個性”,不是蛋糕上的那層人造奶油,它是蛋糕本身。關於這一點,作曲家也是經曆了多年以後才稍有領悟:霍夫哈奈斯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尋找自己的創作氣質,而它其實就居住在自己姓氏的皮膚下麵。

血統、姓名之爭

多數情況下,人們把霍夫哈奈斯定義為美國當代作曲家:美國給了他機遇亦給了他作為藝術家不可或缺的“經濟供養”,美國財團基金會支持他研究東方音樂長達數十年,他選擇西雅圖作為自己人生最後二十年的棲息地……準確地說,他是亞美尼亞—蘇格蘭裔的美國作曲家,定語雖冗長卻對其音樂有決定性的意義。

阿蘭·霍夫哈奈斯,1911年3月8日出生於美國波士頓城郊富裕的薩默維爾。父親赫拉希安(Haroutioun Hovanes Chakmakjian)是亞美尼亞人,來自如今土耳其南部的亞那達,在美國塔夫茨大學擔任化學教授。母親馬德琳·斯考特(Madeleine Scott)來自蘇格蘭古老的家族,一直小心翼翼地不讓兒子從丈夫身上沾染關於亞美尼亞文化的一切。馬德琳挑選“Scott”作為兒子的中間名,時刻強調他的蘇格蘭血統。如果我們現在還能找到些許霍夫哈奈斯早期的創作手稿,會發現他使用的正是阿蘭·斯考特·範尼斯(Alan Scott Vaness)。而“阿蘭”這個名字,是父母親雙方爭鬥後相互妥協的結果。“Alan”與“Elam”諧音,Elam為古代亞美尼亞的鄰國埃南,同時“阿蘭”亦是蘇格蘭人常用的名字之一,它很好地照顧到了兩種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