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閉嘴,讓影像、音樂和文字粉墨登場。
一部電影,有張力的畫麵、精彩的故事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便是音樂了。若幹年後,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思緒就會把人帶回特定的影像之中。如果沒有恩尼奧·莫裏科內,恐怕人們不會深愛《西西裏的美麗傳說》中莫妮卡散落長發那一刻的檸檬氣息,不會懷念《海上鋼琴師》中定格的初戀表情。還有無數人摯愛的茲比格涅夫·普賴斯納、艾蓮妮·卡蘭德若、久石讓……音樂是酒香,電影這杯醉人的酒怕是逃不開與音樂的幹係。
我從未懷疑過電影音樂的致命吸引力,但依然對“電影音樂”的說服力惴惴不安。作為電影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電影音樂似乎很難瀟灑地撇清和詮釋自己尷尬的身份,人們願意喜愛電影中的音樂,卻很難脫離電影單獨將電影裏的音樂奉為上乘。而一個以此為評論對象的人,同樣麵臨落入俗套的危險,在影像、音樂與文字間如若不能左右逢源,便是左右為難。蒙著細紗的表情固然有**力,隻是單就那層麵紗真的可以揭示出些什麽嗎?
尷尬的立場
就從這“尷尬的立場”說起。《必要的靜默——世界電影音樂創作談》是一直致力於電影音樂研究的羅展鳳的第三本書。在外人看來,一個識畫美知音妙的人這數百頁文字圖片可能隻是一些漂亮的經曆與對白,拿它消遣娛樂略顯沉重,拿它研究典藏又太過單薄。不過,作者的執著確實打動了我。羅展鳳大可以隻做電影評論和理論研究,這要比“電影音樂”更風光更有成就感,也更容易得多。潘國靈先生在序中記得中肯:本集子中的12個訪問,第一個於2003年3月30日進行,最新一個於2009年8月21日進行,有什麽可貫徹一個作者六年多的默默耕耘,那首先是一種執迷——對電影音樂的執迷。因為執迷,才有所分享,羅展鳳形單影隻守著自己的電影音樂後花園,並非要世人皆來稱讚滿園芬芳。因此這種執迷就更有些“自在”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