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主要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它的產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獵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與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是同步的。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的建立經曆了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周代設的“癢”“序”等學校中也把射禦、習舞幹列為教育內容之一。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製,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的“弓箭社”等。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8年9月中國武術協會在北京成立。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曆史性的突破。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曆史性突破,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