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間文化的多維視域

神話敘事

字體:16+-

江西境內三苗氏史跡考述

遠古族團之一的苗蠻族團中,最重要的氏族當然是三苗氏。[1]三苗者,亦稱有苗或黎苗,《國語·楚語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其後三苗複九黎之德,堯複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複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三苗複九黎之德”,表明三苗與黎氏有著親緣關係,故《國語·周語下》有“黎苗之王”之語。

三苗原曾居住於黃河流域,但未曾融入夷夏。到堯舜禹時期,北方的西夏和東夷已大體合成為華夏整體,不入流的三苗則被視為“外化”之民,從中原逐步流落到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南廣大地區,成為一支廣泛分布在南方的龐大的氏族部落。正如郭璞在《山海經》注中謂:“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這在史學界大體是比較一致的看法,而且現在似乎在考古發掘上也逐步得到了某些印證。”[2]有關三苗氏的直接考古資料尚少,我們隻能通過零碎的文獻記載,追尋三苗氏在江西境內的蹤跡。

一、三苗古都在贛鄱

相傳在夏或夏代以前,居住在今江西境內的土著居民,大致是三苗族(或荊蠻族)及其後裔。

有關三苗活動區域的記載,史料有比較明確的說明。《帝王世紀》:“帝堯陶唐氏……諸侯有苗氏處南蠻而不服。”《呂氏春秋·召類》:“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丹水即今湖北之丹江,是今漢江上遊的一條支流,發源於陝東南部終南山,從商縣經河南到湖北入漢水,此地正是在與炎黃集團接壤之處;南蠻是以三苗氏為首的南方部落聯盟。《戰國策·魏策一》載吳起說:“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在今之江西鄱陽湖,“洞庭”即今之湖南洞庭湖。“文山”出自《國策》姚氏本,鮑本作“汶山”,《君道》作“大山”,《外傳》作“岐山”,實為同一山名。“文山”是今何地,還無法確定,大致應在鄱陽、洞庭間靠南部之地。[3]據錢穆先生考證,這個“衡山”,是在長江以北,即今河南南部的伏牛山。[4]可見,以三苗氏為代表的苗族族團活動地域大致在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江西、河南之部分地區。[5]元黃鎮成《尚書通考》也雲:“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今江州、鄂州、嶽州三苗之地也。”[6]三苗居住的範圍,不會比華夏地盤小,隻是三苗之間,如同後來的“百越”一樣,也是種別繁雜。所謂“三”者,義為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