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間文化的多維視域

狂歡:節日飲食與節日信仰

字體:16+-

狂歡:節日飲食與節日信仰在中國,節日和飲食是聯係在一起的,這是民間狂歡最基本的形式,同時,也是民間信仰活動集中和“合法”展示的場合。節日是信仰的產物,信仰是節日狂歡的基礎和核心,在當下社會,狂歡被注入了時代的意義。

一、節日飲食的合理性

張起鈞教授著有《烹調原理》一書,他在序言中說:“古語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這個標準來論,西方文化(特別是近代美國式的文化)可說是男女文化,而中國則是一種飲食文化。”宏觀而言,這一判斷是有道理的。因文化傳統的緣故,西方人的人生傾向明顯偏於男女關係,人生大量的時間及精力投注於這一方麵,這在漢民族是難以理解的。因為漢民族對於男女關係理解的褊狹,僅僅把它看成是單純的性關係,而在傳統文化中把性隱蔽化、神秘化,性被蒙上一層濃厚的羞恥和倫理色彩,對於現實的性,便隻能接受生理的理解。“男女之大防”,將男女關係與性關係等同起來,所以對性的認識也是膚淺的。而且這一切都還隻能“盡在不言中”,說出來便有悖禮教,認為道德淪喪了。

由於對性的回避、排斥,中國人把人生精力傾瀉導向於飲食,這樣,不僅導致了烹調藝術的高度發展,而且賦予飲食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將飲食和民間信仰捆綁在一起,諸如月餅與月亮崇拜、食物與祭品、粽子與屈原信仰、元宵與團圓意願等。尤其是除夕之夜的年夜飯更是伴隨著一係列的信仰活動,諸如守歲、放鞭炮、賀新年、壓歲錢等,盡管這些屬於特殊時間段的世俗行為,卻滲透著濃重的信仰心理。正是這種極其普遍的信仰心理,導致了年夜飲食的終極狂歡。新舊年的交替,恰恰是宣泄信仰欲望最為濃烈的時間,人們通過飲食的狂歡,“葬禮”即將過去的一年,呼喚新的一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