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活動中的美學基因我國飲食是一門嚴肅的科學,也是一種精妙的藝術,本身就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美學特征。一般認為中國飲食講究“色、香、味、形、器”五個方麵,衡量這五個方麵的共同標準即為“美”。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飲食的藝術魅力及境界,還表現在對飲食本身的精神超越。人們享受飲食藝術,但決不沉溺於其中,而是將飲食與情感、人格等生活藝術相結合,尋求更高的藝術境界。在強調“民以食為天”的同時,對“一飯千金”“日食萬錢”“飽食終日”的“酒囊飯袋”給予無情的鄙視,認為他們與“行屍走肉”無異。“吃”言“誌”是中國飲食文化藝術魅力的另一方麵,將飲食美味與飲食的內在精神追求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理解和享用中國飲食的藝術魅力。
一、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巧妙結合
許多食物在加工烹飪之前,已經給人以美感,無論是內在的質味還是外在的形象,其自然形態都是美的。但這種自然美還需上升為藝術美,才能彌補自然美中的某些不足:經過烹飪加工以後,原來就美的食物會變得更美;原來某些方麵還不夠美的也變成了美的食品,這種食品除了具有自然美之外,還具備新的美的因素——藝術美。
以菜肴的味道而言,烹飪菜肴首先應當考慮原料的本味。人們常講,筍有筍味、肉有肉味、魚有魚味,這就是說每一種原料都有自己特殊的滋味。南京菜肴就非常注重本味(即原汁原味)。一般菜肴他們大多是采取燉、燜等烹調方法,從而也造就了南京菜擅長燉燜的特色。過去,在一般的菜館中,廚房內部設有燜籠、燜櫥,一次就可以燉上二十個砂鍋,出菜時可以同時出。在餐桌上揭開蓋,香氣彌漫堂口(餐廳),顧客不由食欲大振。我們稱這種香為熱香,它是菜肴的原汁原味散發出來的。為了保持原汁原味,在加工方麵也很講究。如切羊肉之砧,不可切雞;煮魚之鍋,不可以煨肉等,目的就是使原料本味更純。當然,南京菜也注重烹飪原料之間合理的搭配,從很多角度去考慮,如從營養角度,從一定的造型和色彩的角度等。其實這些和突出菜肴本味並沒有什麽根本的矛盾,關鍵是在於運用,搭配要合理,要能夠使原料之間相互取長補短。例如,有一樣很普通的“幹菜燉櫻桃肉”,這兩種原料在一起搭配,正好起到了取長補短之效果。幹菜缺乏脂肪,正好豬肉(豬肉的五花三層)脂肪豐富;豬肉缺乏一種清香,幹菜正好補充香味。幹菜由於吸收了豬肉中的脂肪而油潤,豬肉又因脂肪被幹菜吸收而不膩口,正好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而更加突出它們各自的本味。這也就是味道的自然美和藝術美獲得了高度統一。自然美促進了藝術美的形成,而藝術美並沒有損害自然美,反而使自然美得到更為完美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