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間文化的多維視域

中國飲食文化的哲學省思

字體:16+-

中國飲食文化的哲學省思美國加州大學吳森教授曾說:“哲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經驗(廣義經驗,和狹義專指感官經驗的不同)的全部。‘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烹調和男女關係是人類經驗的重要部分,為什麽研究哲學的人總對這些經驗避而不談呢?”張起鈞:《享調原理》,1頁,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5。如果說哲學是對人類生活經驗反省與思考活動的話,那麽,民以食為天,飲食也自然應為人類生活經驗中極主要的部分,這種經驗同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的積澱因素非常豐富。可見,飲食這種文化,在實質上也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哲學思維傾向。從飲食文化入手,研究中國哲學,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飲食中的陰陽五行學說

五四以前的中國古代文化,是以陰陽五行作為骨架的,陰陽消長、五行生克的思想,彌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麵,尤在飲食文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五行學說把人類古代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及理想的,一切一切的存在統統納入一個齊整的結構模式之中,統統納為潤下、炎上、曲直、從草、稼穡等五種功能屬性《尚書·洪範》。,其他諸如“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嚐也”《孫子兵法·勢篇》。。“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內經·素問》。這一模式把宇宙看成是由形形色色的事物組成,同時又竭力要在眾多的事物中去找出和確定那些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的東西。整個宇宙被看成是一定數量關係的基本要素所構成的合規律的整體,它有其內在必然的結構和規律,不是混亂不堪的東西。中國的飲食活動自然也被納入這一結構模式。例如,把食物分為五畜(羊、雞、牛、犬、彘);五穀(麥、菽、稷、麻、黍);五味(酸、苦、甘、辛、鹹);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等,《尚書·洪範》還言:“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草作辛,稼穡作甘。”五行說認為水、火、木、金、土在口味上的屬性分別是鹹、苦、酸、辛、甘,合稱五味。五味受五行統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