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相寫實主義的特征
照相寫實主義又被稱做超級寫實主義,是流行於20世紀70年代的一種藝術風格。在40年代,照相寫實主義就有了發展跡象,60年代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1970年,在紐約惠特尼博物館舉行了一個《22個寫實主義者》畫展。在展品目錄上,“照相寫實主義”這一名詞第一次被路易斯·邁塞爾提了出來,這標誌著照相寫實主義作為一種風格的成熟。
19世紀下半葉,照相機的問世導致了一場真正的繪畫革命,顛覆了繪畫的記錄使命,顛覆了藝術家摹寫自然與真實的藝術目標,使繪畫進入現代主義階段,漸漸地遠離客觀自然,走向個人表現,走向內心世界,走向主觀變形,走向抽象。而又是由於照相機,產生了科技和藝術的結合,誕生了照相寫實主義。照相寫實主義畫家重新回到了寫實主義,但是不同於以往寫實主義的是,它沒有“對景寫生”,不帶感情色彩,表現得如一個事件的旁觀者——客觀而冷漠。
照相寫實主義有著鮮明的波普藝術的麵貌,它繼承了波普藝術中特有的顏色和特有的畫麵處理手法,但是沒有波普藝術的廣告效應。在圖像化的時代,照相寫實主義把“圖像”本身作為自己直接的創作資源,照相寫實主義藝術家們不是自己想象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形象,他們隻是將照片描摹下來,在繪製中熱衷於模擬實物及環境,追求絲毫不含有主觀判斷的純粹客觀的描述性,有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將照片像幻燈一樣直接投射到放大的畫布上,以求準確無誤地拷貝圖像,其逼真程度達到了叫人產生強烈的照相幻覺的地步,他們將這種描摹照片看做創作。
照相寫實主義的畫家們采用的多是普通的快照,將照片的內容放大十倍、幾十倍複製到畫布上。“逼真”和“酷似”成為畫麵的核心,如專攻人物的藝術家著重於表現生理細節——毛發、汗毛孔、雀斑、皮膚紋理等都被逼真地描繪出來,不放過任何細節,比人們日常的視覺感知能力還要強。題材包括城市街景、商店櫥窗、廣告招牌、生活用品、家庭相冊、身份照等生活中的方方麵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