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術鑒賞

第十六講 20世紀西方後現代主義美術鑒賞

字體:16+-

一、後現代主義藝術

後現代主義思潮是發軔於20世紀60年代,並於七八十年代流行於西方,其要旨在於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範內容。後現代主義藝術並不是現代主義藝術之後新冒出的一種主義或流派,它沒有統一的風格,隻是一種兼收並蓄、多元多樣的藝術現象。後現代主義也不能夠作為一個時期的概念或西方當代藝術的現實,它更像是一種觀念形式,一個批評概念或美學概念。後現代主義藝術拒絕現代主義的形式限定原則與黨派原則,從傳統藝術、現代主義藝術的形態學範疇轉向方法論,用藝術表達多種思維方式。從根本上說,現代主義藝術與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區別不是媒介、材料或具體樣式的分別,而是觀念的分別。

後現代藝術開始產生變革與反響首先是在建築界。1977年,英國評論家詹克發表了《後現代建築的語言》一書,明確指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在美術領域,一股尋根的熱潮也席卷而來。伴隨思想和藝術變革而來的後現代社會特征摒棄了現代主義的極端性質,現代主義否定和推翻傳統,強調標新立異,強調破壞的宗旨,到了後現代主義時期變得更加兼容與多元。

概括起來,後現代主義是在批判和質疑現代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對傳統思維模式的揚棄,後現代主義藝術在以下幾個方麵改變了現代主義原本“天經地義”的真理。

其一,人是宇宙的中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所有的自然資源都是為人類所擁有的,這種現代主義的觀點被更加成熟的後現代觀點所代替:後現代主義反對“人類中心論”,主張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隻有萬物和諧共處,才能使生命延續,這更貼近於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二,現代主義特別強調的個體與自我的絕對價值,已經被後現代自我與他人的交流哲學所取代。後現代藝術開始建立藝術交流過程中觀眾與藝術家平等和諧的關係,強調一種語境體驗,不確定性和差異性。有的後現代主義藝術作品強調觀眾的參與和與作品的互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