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畫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花鳥畫是成熟最遲的,但它的產生卻可以追溯到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那時出現彩陶上的鳥、魚、蛙及類似花草的裝飾圖案可以看做花鳥畫的萌芽,發展到兩漢六朝時期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的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南齊謝赫《畫品》中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則是我國已知的第一位花鳥畫家。
五代到宋,繪畫領域一直保持繁榮昌盛的景象。統治者為了享樂和粉飾太平,特地設置了完備的畫院,給畫家授予一定的職位,專為皇家服務。所以整個宋代畫壇幾乎都為官方的藝術需要而左右,“院體畫”也成為主流。這一時期花鳥畫總的趨勢是從簡樸稚拙向精工寫實方向發展,其表現形式日趨完善,而且逐步擺脫了實線勾框、色彩平填工藝圖案似的描繪方式,出現了花鳥畫發展史上的重要畫家——黃筌與徐熙。他們代表著花鳥畫的兩大藝術流派,畫史上稱之為“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徐、黃二人各樹一幟,盡管風格相異,但都具有較強的寫實畫風,更是時代特征的反映。徐、黃二體,是五代宋初花鳥畫藝術成熟的重要標誌,“兩者如春蘭秋菊,各擅重名”。他們對中國花鳥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代宋初是花鳥畫的寫實時期,當時人們評價花鳥畫的基本準則是“妙於生意,能不失真”(《廣川畫跋》)。以院體畫為代表的北宋花鳥畫,將細節的真實發展到了頂峰,甚至要求畫家研究孔雀休息時是舉左腳還是右腳,月季花在不同時間要表現出花蕊、葉子不同的變化。連皇帝也親自參加繪畫創作,如宋徽宗趙佶即北宋著名的花鳥畫家。這種注重寫生,刻意追求細節真實的藝術風格,是皇家畫院的重要審美標準,在整個宋代都是花鳥畫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