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評理論是精神分析的應用,最早與心理學精神研究領域有關,主要是指把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等現代心理學理論應用於媒介批評的研究模式。精神分析關注人的意識與潛意識(又譯作無意識)之間的相互關係,其理論的中心概念是“潛意識”。自從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方法以來,這一概念開始向更廣泛的領域發展,進而形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的學說在其後的發展中被各個領域所借用,有用來研究群體心理的,有用來解釋自我意識形成的,甚至還結合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形成了“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精神分析在20世紀上半葉產生巨大影響,進入60年代以後,經過拉康、霍蘭德等人的“重新闡釋”和實踐“創新”,精神分析理論依然具有影響,並呈現多元發展的局麵。
一、精神分析批評的基本概念
精神分析與精神分析批評是不同的範疇。精神分析屬於心理學的範疇,準確地說,它隻是臨床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而精神分析批評則是把精神分析等心理學理論應用於文學、藝術、媒介批評研究的一種批判理論模式。但事實上是,精神分析在文學、藝術等批評領域產生的影響遠大於在心理學領域的影響。[1]
精神分析主要指的是以弗洛伊德理論為基礎,包括其他精神分析學家,如榮格、阿德勒、埃裏克森等的理論和觀點,還包括其他一些以精神分析批評實踐為主的思想家,如拉康、霍蘭德等。精神分析根據自身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理論為核心的傳統精神分析和經過埃裏希·弗洛姆、埃裏克·埃裏克森等人重新闡釋過的精神分析理論。傳統精神分析著重於人的生物性本能的研究,而新精神分析在繼承弗洛伊德學說的同時,強調道德社會化的影響,視社會文化為人格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