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和文化間的關係研究是媒介批評的基本目的,通過探究媒介與文化的關係,保證大眾傳播活動的良性發展,建構良性的社會文化價值。媒介與文化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媒介體現文化,任何媒介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某種文化信息;文化依托於媒介,文化不能脫離媒介而獨立存在。總的來看,媒介活動總是體現特定的社會文化形態和內涵,而社會文化的傳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眾傳播媒介。如前所述,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凱瑞就直接提出“傳播即文化”的觀點。由此,對媒介與文化的關係探究成為媒介批評理論的基礎。
一、傳播即文化
媒介批評理論在媒介與文化的關係認識中,詹姆斯·凱瑞“傳播即文化”的觀點最為典型。該觀點也是媒介批評所堅持的對媒介的基本定位。顯然,離開文化價值和立場,任何批判對人而言都沒有現實意義。
針對美國主流傳播研究堅持傳播是“信息傳遞”這樣的觀點,凱瑞明確提出傳播的“儀式觀”。凱瑞認為,人類傳播活動並非是“傳遞觀”所認為的單純是信息在空間的傳播和對受傳者的控製與影響,而是維係社會在時間上的延續、創造、表達,並更新和改變某個社會群體共同的意義係統和價值信仰(見表5.3)。
表5.3 傳遞觀與儀式觀的比較
文化傳播學派認為,傳播是符號意義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現實得以生產、維係、修正和轉變。第一,文化傳播學派堅持“現實的符號生產”的觀點。符號學和意義理論認為,傳播活動中存在著“真實現實”和“符號現實”的區分。一方麵,存在著一個我們可觀察的客體、時間與過程的真實世界;另一方麵,存在著一種命名真實世界中的這些事件,並或多或少能描述這些事件的語言或符號。我們通常認為,現實是第一位的,語言是第二位的,但是,正是通過媒介傳播,通過符號形態的建構、理解與利用才創造了現實,並使現實成為一種存在。第二,作為傳播媒介的符號形態具有替代性和生產性等文化特征。媒介批評就是為了考察各種有意義的媒介符號形態如何被創造、理解和使用這一實實在在的社會過程。因此,通過對符號意義的文化內涵的研究,通過對發生在曆史中的、可以觀察的行為的傳播活動的分析,可以發現人們對各種符號係統的文化建構。解釋人們如何創造、表達、傳播文化、現實的知識以及對現實的態度。這些就包括藝術、科學、新聞、宗教,乃至神話。可見,通過這一概念的界定,文化傳播觀把對傳播的“意義”的深層內涵的分析和探索當做基本的理論基點。這一點是對以“傳遞觀”為主導的大眾傳播研究的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