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悲觀主義認為世界在道德上是壞的,因而渴望從中解脫,人是無賴或傻瓜,或同時兩者都是,一般人生存的目的就是竭盡全力讓自己活著。而且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什麽都做得出來。人是一個殘忍、不義和怯懦的利己主義者,是虛榮心使他交際,恐懼使他誠實。在這個世界上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像別人一樣奸詐和不義。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裏展示了這種道德上的悲觀主義:
厭了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呼籲,
眼睜睜地看見天才做叫花子,
無聊的草包打扮得衣冠楚楚,
純潔的信義不幸被人背棄,
金冠可恥地戴在行屍的頭上,
處女的貞操遭受暴徒的玷辱,
嚴肅的正義被人非法地**,
壯士被當權的跛子弄成殘缺,
愚蠢擺起博士架子駕馭才能,
藝術被官府統治得結舌鉗口,
淳樸的真誠被人瞎稱為愚笨,
“惡”成了統帥“善”卻反被囚禁。
肝膽俱裂的李爾王也這樣譴責人世間的不公正:
襤褸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過失,
披上錦袍裘服卻可以隱匿一切。
罪惡鍍上了金,
用正義鋒利的槍刺去戳它也難免折斷。
倘若它用爛布條包裹,
一根侏儒用的木劍也能把它刺穿。
善良君子得不到好評,反而被卑鄙和嫉妒的小人驅趕,隻因為德性的光芒使他們的卑劣更加為人不齒。
在這些對人類的責難裏,無疑有許多真理,但世界真的是如此黑暗嗎?人類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徹底腐爛了嗎?怎樣才能證明這一點呢?是靠事實的歸納還是靠依據事物本性的演繹?
(1)世界上壞人是否多於好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有一個衡量人和時代的道德價值的標準,人必須怎樣行動才能被稱為善?我們判斷人,在很大程度上就依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把完善的知識、完善的神聖或其他方麵的完善看作道德的標準,那裁決必定是不利於人類的;如果你認為標準是絕對的禁欲,那裁決也不能令人滿意;如果你要求人絕對否定自己的意誌,隻從藝術科學宗教的思考中尋找快樂,僅僅思考神聖的東西,自己粗茶淡飯而使別人錦衣美食,那當然,這世界在你看起來也還是罪惡的卑鄙的。但是你如果以一種更合乎人性的標準,以一種人類能夠追求的理想來衡量人,情況就不是那麽絕望了。讓我們稱那些促進身體和精神、個人和社會發展的行為為善,稱那些實現這個理想、關心自己和他人、為每個人的全麵發展而鬥爭的人為善,如果我們以此作為標準,人類會是那樣邪惡嗎?人會是像悲觀主義者所說的那樣完全利己嗎?他們真的像責難者描繪的那樣凶惡、殘忍、虛偽、不義、背叛、撒謊、嫉妒和毒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