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劉師培與中西學術

第二章 劉師培的中西交融之學

字體:16+-

第一節 劉師培關注並接受西學之緣由

在學術傳承上,劉師培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這不僅因其父祖世代傳經,家學淵源深厚,也因其從小聰穎過人,智力超常,在家人的厚望下,又異常刻苦努力,博覽群籍。這樣的背景和條件,使得他後來順理成章地成為國學大師。不過令其父祖輩望塵莫及的是,他是個能交融中西學術的國學大師,盡管這種交融可能相當膚淺。當然,交融中西並非劉師培的專利,他的不少同輩也做到了這一點,可以說,這是時代特色所賜。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旅程,並非千篇一律,就劉師培這一個體而言,他所以能關注西學,進而交融中西學術,除了共同的大背景外,自有不同於他人的具體因素。對於學術研究而言,深入探索這類具體因素,與詳論時代條件,顯然同等重要。

一、救亡與救學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以來,西學憑借武力全麵東進,迫使中國人由師夷長技而中體西用。尤其是“自義和團動亂以來,包括政府官員、知識界、紳士以及商人在內的人士,幾乎普遍地確認,向西方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反對西式教育的人幾乎不見了”。[1]即朝廷和士大夫等都承認了西學的先進性,從而開始了對西學的主動接受。與此相對,則是中國固有文化權威的動搖。相應地,整個國家都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救亡理所當然地成為時代主題。如何救亡,或者從正麵來講,如何在大廈將傾的滿清王朝基礎上建立新國家,成為有識之士最關注的問題,而且圍繞此“建國”問題還展開了一場涉及廣泛的爭論。對這一關乎全民族前途命運的大問題,政治家們各有其立場,學者們也有其獨特的思考角度。顧炎武的“亡國”與“亡天下”之辨此時經常被學者提及,便反映了學者的視角。顧氏曾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