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先賢學術之繼承(1):國學成就
劉師培生於這一經學世家,自幼濡染家學,[1]8歲學《易》,12歲讀畢四書、五經,15歲前後治《晏子春秋》和學《毛詩》鄭箋、《爾雅》、《說文解字》諸書,並大量閱讀周秦典籍,打下非常好的國學基礎,加之聰穎過人,勤奮刻苦,隨著年齡增長,功力愈益深厚。有人說他:
未冠即耽思著述,服膺漢學,以紹述先業,昌洋揚州學派自任。[2]
篤嗜左氏春秋,研經而外,並及子史。其答客難也,嚐證穆王西征之事;其應射策也,曆舉苗崗種族之數。出語驚其長老,記問冠於朋從。[3]
可以說,到1903年(20歲)大量寫作和發表著述前,他已經對家學風格頗有了解,知曉《左傳》舊注舊疏的源流和古文經學的傳承,於經、子、史皆有濃厚的探索興趣,並認同揚州學風,欲負起弘揚家學乃至揚州學術的大任。
從1903年到1919年去世,是劉師培從事學術研究的17年。錢玄同認為劉師培之學:
因前後見解之不同,可別為二期:癸卯至戊申(1903—1908)凡六年為前期,己酉至己未(1909—1919)凡十一年為後期。嫴較言之,前期以實事求是為鵠,近於戴學,後期以篤信古義為鵠,近於惠學;又前期趨於革新,後期趨於循舊。[4]
綜觀劉氏著述,確有錢說之特征,錢之分期應屬不易之論。
劉師培著述所及,涉獵甚廣,方麵甚多,但最能體現其國學研究成就的,當為小學、經學和校勘學,其餘政治思想和論古今學術思想則為具有時代特色之作。
小學係語言文字之學,清人將其視為研究經學的基礎,故經學家大都精通小學,不過他們多集中精力專治一二部書,如研究訓詁者,以《爾雅》為主;研究文字者,以《說文》為主;研究聲韻者,以《廣韻》為主。劉師培的小學研究則不像前人這樣狹窄,他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