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揚州學派”的基本精神
按照通行說法,劉師培是“揚州學派”的殿軍,其學術根源於揚州先賢之學。那麽,何謂“揚州學派”?它的基本情形怎樣?此類問題便不能不為我們所首先關注。
一、何謂“揚州學派”?
揚州位居江淮之間,大運河縱貫南北,曆史悠久,文化璀璨,向為人才輩出之所,學術素稱發達。清代樸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以及劉師培先祖劉文淇等人皆為揚州學者,他們的學術研究不僅成果豐碩,整體質量高超,而且具有一定特色,在當時即產生較大影響,可說是將乾嘉漢學推到了一個高峰。所謂揚州學術,籠統而言便是指這些樸學大師所代表的既具地域色彩又顯主流風範的學術。具體而言,清代揚州府治(乾嘉時期),領二州(高郵、泰州)、六縣(江都、甘泉、儀征、興化、寶應、東台),作為以地域而得名的揚州學術,空間範圍上即指這二州六縣;時間段限上則應從乾隆年間至清末民初,因這段時間的揚州學術才稱得上是有特色的學術;內容上則以清代占主導地位的學術——樸學為核心。
上述對揚州學術的界定,是以這一學術的基本麵貌為出發點的。也就是說,這裏指稱的“揚州學術”是一專有名詞,既非指揚州地區從古至今都存在的學術,也非指整個有清一代的揚州區域學術。確切地講,它指的是當今學界習稱的“揚州學派”所從事的學術。所謂“揚州學派”,早有學者論述,其立論依據在於王念孫、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劉文淇等揚州籍學者以及一些客居揚州的學者相互間大都存在師承關係,有著共同的學術傾向。他們在學術淵源上受吳、皖兩派影響,也可說是從吳、皖兩派分化演進出來,故作為一個“學派”形成的時間稍晚於吳派和皖派,但延續的時間直到清末民初劉師培等人走上學術舞台為止。他們的學術特色為:繼承發展惠棟、戴震學說,將乾嘉考據學進一步推向高峰,並取得總結性成就;對待學術,采取求同存異的態度,反對墨守門戶之見;具有發展變化思想和求實批判精神,並用以分析事物;突破了傳注重圍,開拓了研究領域;等等。[1]張舜徽先生還曾概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