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劉師培與中西學術

序二

字體:16+-

李帆同誌原為遼寧師範大學曆史係副教授,1996年考入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近現代史博士點,隨我研讀博士學位。1999年畢業,轉入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博士後流動站,隨龔書鐸教授從事研究工作,出站後便留在該係任教。2002年曾應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漢學係之邀請,前往該校講學。李帆自研讀博士之日起,即以“晚清學術史”為研究課題。一年前,他把博士階段的研究成果《劉師培與中西學術——以其中西交融之學和學術史研究為核心》改寫成一本專著,交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他要我在這本書前麵寫幾句話。我是義不容辭而又十分高興的,正好借這個機會,談談我對劉師培學術思想研究和李帆此書的一些認識。文中不當之處,希望得到同行專家或讀者的指正。

大家知道,劉師培的學術思想,基本上是一種“不中不西,又中又西;不新不舊,又新又舊”的思想,或者說,是一種“混合型”、“過渡型”、“轉型型”的學術思想,不折不扣地是晚清中西文化“交融互釋”的產物。這種“過渡”形態的思想文化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學科轉型——即由經、史、子、集“四部”之學轉變為文、理、法、商、工、農、醫“七科”之學——的過程中,影響更為顯著。關於這一點,錢玄同先生1937年在《劉申叔先生遺書序》等文章中曾經這樣論述:“最近五十餘年來為中國學術思想之革新時代。其中對於國故研究之新運動,進步最速,貢獻最多,影響於社會政治思想文化者亦最巨。”在他看來,這一運動中有十二位貢獻“最為卓特”的學者,他們是:康有為、宋衡、譚嗣同、梁啟超、嚴複、夏曾佑、章太炎、孫詒讓、蔡元培、王國維、崔適和劉師培。對劉師培,錢玄同先生的評語是:“此黎明運動中之劉君,家傳樸學,奕世載德,蘊蓄既富,思力又銳”,“年齒最稚”,而且,“劉君識見之新穎與夫思想之超卓,即在民國紀元以前二十餘年間有新思想之國學諸彥中,亦有甚高之地位”。他特別重視劉師培在學科轉型方麵所做的貢獻,對劉氏編撰的幾種新式教科書,如《中國曆史教科書》、《中國地理教科書》、《中國文學教科書》、《倫理教科書》等,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其中“甚多新義”,不愧是吸納西學的“典範”。總之,劉師培學術思想之“新”,在當時學人中是得到普遍公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