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3年到1907年,除中西交匯之學外,劉師培具時代關懷意味的“預流”學問主要是中國學術史研究。實則二者密不可分,劉氏常運用西學以評估中國古典學術得失,前文已涉及於此。這裏將學術史作為論題單列出來,是從獨立視角考察它,其中也會再度涉及與西學的關係問題,但因已轉換主題,故別有意味,非簡單重複。
劉師培的學術史著作涉獵甚廣,從先秦迄於清代,皆有所述,但最重要的是其對清代學術的討論。這一討論特色鮮明,值得單列出來,故本節所論不及於清代。
一、學術史通論
從1903年一登上學術舞台,劉師培便有與學術史相關的論著發表,直到1907年始終未輟。有學者鑒於其學術史研究著作大都以劉光漢之名揭載於《國粹學報》,遂據“劉光漢”與《國粹學報》兩因素,將他這方麵工作分為三期:第一期,1903年至1904年,為前《國粹學報》之光漢時期,該時期尚無學術史研究的專著,除單篇文章外,在宣揚政治思想的專著中,頗多對學術史的見解;第二期,1905年至1906年,為《國粹學報》之光漢時期,他有關學術史研究的專著都在《國粹學報》上連載,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第三期,1907年,為《國粹學報》之師培時期,學術史研究論著突然減少,沒有專著,僅有論文,文章的署名改為劉師培。“從此往後,他對學術史的研究基本終結。”[1]這一分期,大體適當,不過1908年以後他仍有涉及學術史問題的零星議論,隻是未形成係統的文字。
劉師培直涉學術史或與學術史相關的論著(如某些政論中有學術史內容)頗多,若以年係之,則有下列:1903年,《中國民約精義》;1904年,《攘書》、《泰州學派開創家王心齋先生學術》、《新史篇》、《中國思想大家陸子靜先生學說》、《西漢大儒董仲舒先生學術》、《近儒學案序》、《習齋學案序》、《幽薊顏門學案序》、《並青雍豫顏門學案序》;1905年,《國學發微》、《周末學術史序》、《論文雜記》、《古學出於史官論》、《文章原始》、《南北學派不同論》、《古政原始論》、《東原學案序》、《漢宋學術異同論》、《古學起原論》、《揚州前哲畫像記》、《孫蘭傳》、《兩漢學術發微論》、《王艮傳》、《全祖望傳》、《顏李二先生傳》;1906年,《戴震傳》、《王門巨子泰州學派大家王心齋先生傳》、《古學出於官守論》、《戴望傳》、《劉永澄傳》、《中國哲學起原考》、《朱澤沄傳》、《補古學出於史官論》、《汪紱傳》、《徐石麒傳》、《漢代古文學辨誣》、《經學教科書》、《中國曆史教科書》;1907年,《王學釋疑》、《近儒學術統係論》、《儒學法學分歧論》、《清儒得失論》、《近代漢學變遷論》、《論古今學風變遷與政俗之關係》、《崔述傳》、《蔡廷治傳》;等等。這些論著如按內容分類,大體可分為通論、論先秦學術、論兩漢學術及漢宋學術流變、論清代學術四類,當然其中也包含這四類論題之外的內容,但以這四類最為集中,是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