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跨界交響:美學在藝術中曆險

寧走遠路——讀王華祥的版畫和雕塑

字體:16+-

有了照相技術之後,為什麽還要畫畫?尤其是為什麽還要畫寫實繪畫?這個問題,給20世紀以來的藝術家和美學家造成了極大的困惑。

事實上,將繪畫與攝影區別開來並不困難。攝影跟對象之間有因果關係,可以成為對象的證據。要是讓繪畫來充當證據,就不那麽有說服力了。我見過好幾張孔子的畫像,但沒見過一張孔子的照片。這裏的關鍵,不在於攝影比繪畫逼真,而在於它們在性質上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圖像。不管多麽模糊的攝影,都是真實的;不管多麽逼真的繪畫,都是虛構的。正因為繪畫是虛構的,我們可以替孔子畫像;也正因為繪畫是虛構的,不管多麽逼真的孔子像,都不能作為孔子身份的證據。

虛構不是胡編亂造,但虛構肯定包含了編造:像紡織姑娘那樣編織,像建築工人那樣建造。繪畫的世界,就是這樣由畫家編造起來的,是畫家的勞動成果。要編造,首先需要將對象拆分,就像紡織姑娘那樣,要用線去織布,而不能用布去織布,就像建築工人那樣,用磚去建房,而不能用房去建房。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攝影能夠做到繪畫之不能做到的事情。

既然攝影可以直接用布織布,用房建房,我們為什麽還需要用線織布、用磚蓋房的繪畫?這不是走了遠路或者入了歧途嗎?的確如此。在今天選擇繪畫,就是一條遠路。不過,這條遠路有它不可替代的意義。

用線可以編織出新布,用磚可以建造出新房,繪畫的這種編造優勢,是機械複製的攝影所不具備的。編造就是創造,就是預見,而不是機械複製。

編造也是理解,是表達。不理解對象,就無法拆解,更無法重裝,但可以整體照搬。盡管攝像可以記錄喧囂的場麵,而繪畫總是沉默不語,但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方麵,繪畫比攝像更加能說會道。因為繪畫不僅在塑造對象,而且在表達理解。繪畫的編造不僅是技巧訓練,而且是智力遊戲。正因為如此,深諳繪畫之道的達·芬奇強調繪畫比詩歌更高明,因為繪畫離數學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