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已經開幕三個多月了。中國館的表現,在國際藝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受到海外媒體普遍關注。6月1日威尼斯雙年展媒體開放日這一天,中國館登上了“新聞觀察網”(www.newsobserver.com)的“該日最佳”(The Day’s Best)。[1]6月2日中國館開幕這一天,中國館成為“過去24小時最受外媒關注的中國新聞”。[2]隨後,中國館還被評為本屆雙年展“五個最值得看的展覽”之一。[3]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4]、美國的《美國藝術》(Art in America)[5]等主流報刊,都發表了讚揚中國館的評論。現任國際美學協會主席卡特(Curtis Carter)和現任國際藝術史協會主席安德森(Jaynie Anderson)都認為,中國館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最好的部分。
從本屆中國館的成功舉辦,我們可以總結出幾個方麵的經驗。
第一,創意先行。由於威尼斯雙年展以推動實驗性和探索性的當代藝術著稱,再加上中國館的展覽條件有限,本屆中國館的展覽采取了創意先行的策略。我在策劃展覽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要找到一個適合中國館的理念,而不是藝術家和藝術品。在我提交給專家委員會的策劃方案的第一稿中,除了闡釋“彌漫中國味”這個理念之外,我沒有提及任何藝術家,也沒有提及任何現成的藝術品,我隻是根據與理念、場地等因素的關係,構想了五件作品的方案。也許有人對這種理念先行的策展思路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這樣會影響藝術家的創作自由。但是,回過頭來看,這種理念先行的策略在威尼斯是成功的。《環球時報》發表哈維·鄒定(Harvey Dzodin)的《“彌漫”入侵》(“‘Pervasion’Invasion”)一文,指出“中國館被稱為威尼斯雙年展‘最有創新的’展館”。[6]因為中國館屬於極端的異形展館,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有藝術家為中國館創作作品。如果不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理念,中國館中展出的作品就很難形成整體,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中國館的方案公布不久,就有不少藝術理論家和批評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比如,芝加哥藝術學院著名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詹姆斯·埃爾金斯(James Elkins)就給我寫郵件說:“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方案好極了!想法高妙。將感覺、美尤其是情感感受結合起來,這在當今藝術界中是非常重大的事情。這個方案與當代北美和法國對‘感受理論’的興趣非常接近。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各種感官以及它們之間的聯合、它們產生的情感和心緒。”維克森林大學著名當代藝術史家魯賓(David Lubin)在郵件中寫道:“中國館的方案非常迷人,而且對威尼斯特別合適,我相信威尼斯是西方香水生產的原發地之一。作為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也是歐洲從中國進口香草、香料和藥物的首要通道,你所選擇的主題,美與味,構思十分巧妙……所有作品加在一起進行展示,以一係列富有刺激的相互交換的方式,將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視覺與非視覺、感覺與觀念的存在形式混合起來。我相信作為一個整體,作品將給每一個參觀中國館的觀眾提供一種光彩奪目、振奮人心的審美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