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完的威尼斯
威尼斯雙年展將於11月27日結束。長達半年的展覽,對於國人來說,實在太長了。但是,對於國際上一些重要的展覽來說,這是一個正常的時間跨度。小到藝術界,大到全社會,國內的節奏都相對要快很多。
按照我的設想,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作品都要消失在威尼斯。所有作品都無法原樣返回中國。在我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參展藝術家已經啟程赴威尼斯撤展。盡管我沒有同藝術家一道前行,但我知道,他們撤回來的,一定不是他們帶出去的。
我把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作品比喻為一次自然的生命曆程,她在威尼斯出生,在威尼斯終老。其間的生長過程,就是作品的全部。生命的誕生令人興奮,生命的消失則難免使人傷感。這真是難以抗拒!對於這種自然的生命過程,無論用怎樣的技術手段都無法複製。我們能做的,隻是追憶。
2010年12月9日,我接到中國對外展覽公司的電話,邀請我作為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候選人,隨後我接到用電子郵件發來的正式邀請函。盡管這對於我來說多少有些意料之外,但我還是隨即回信確認接受邀請。從此展開了生命的醞釀。
在此之前我沒有去過威尼斯。幸虧有了互聯網,通過它,我收集到有關場館、主題和雙年展的曆史等有關資料。經過近兩個星期的研究,我自信找到了解決難題的關鍵。我決定用“味”這個概念作為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主題,它一方麵可以與總主題“光”相呼應,另一方麵可以解決令人難堪的場館問題。
最初的醞釀,完全在封閉狀態中獨立進行。我沒有聯係任何藝術家,沒有征求任何專家意見。不過,我要感謝2010級中央美院造型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們,那時我正給他們講西方藝術哲學課程。也要感謝丹托,為了講清楚丹托的後曆史階段的藝術,或者說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我想到了中藥鋪。還要感謝我的叔叔,他是一位鄉鎮醫院的中藥師,我從小就見他抓藥、切藥、曬藥、煎藥……那列排滿抽屜的中藥櫃以及藥材和成藥發出來的氣味,至今使我記憶猶新。那間不大的中藥房,是我兒時最愛去的地方。簡要地說,曆史中的藝術,是可以創新的藝術。藝術的曆史,由每個時代創造出來的新藝術構成,不會出現時代錯位的現象。到了藝術的後曆史階段,藝術創新的空間已被窮盡,那種推陳出新的、構成曆史演變的藝術已經終結,有關藝術史的宏大敘事不再可能。以中藥鋪為例,可以把這兩種藝術之間的區別說得比較清楚。曆史中的藝術,相當於可以不斷增加新抽屜的藝術,藝術創新類似於發現一種新藥材,需要增加一個抽屜,將這種新藥材與過去的藥材區別開來。後曆史階段的藝術,相當於不能增加抽屜的藝術,發現一種新藥材、增加一隻抽屜這種意義上的藝術創新不再可能。藝術創造,如同從業已存在的抽屜中抓取藥材,配製出新藥。藝術的目的,不再是創新,而是治病,包括個人、社會乃至藝術自身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