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跨界交響:美學在藝術中曆險

新老大師與新東方精神——李真雕塑的美學解讀

字體:16+-

20世紀的藝術曾經離美學很遠,甚至有批評家以不與美學家為伍而自豪。[1]在美學缺席的那些年代,包括美、善、精神等在內的具有正麵價值的詞匯都從藝術批評中蒸發了,它們甚至成了藝術的敵人。紐曼(Barnett Newman)曾經宣稱:“現代藝術的動力就是摧毀美。”[2](“The impulse of modern art is the desire to destroy beauty.”)批評家丹托(Arthur Danto)更直白地表示:“至關重要的是,要將美學意義上的美與更廣泛意義上的藝術卓越性區別開來,美學意義上的美可以與藝術卓越性毫無關係。”[3](“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esthetic beauty and a wider sense of artistic excellence where aesthetic beauty may not be relevant at all.”)在當代藝術批評中,社會學填補了美學的空缺。然而,在快速的社會變革中,聰明人總是被曆史捉弄。格林伯格因為固守抽象表現主義而淪為笑柄,今天那些依然固守社會學敘事的批評家們也麵臨文不對題的尷尬。

敏銳的批評家已經察覺藝術發展的一些新苗頭。希基(Dave Hickey)曾大膽預言當代藝術領域中將出現“美的回歸”(return of beauty)。[4]庫斯比(Donald Kuspit)則發現,當代藝術正在由“新大師”(New Master)藝術向“新老大師”(New Old Master)藝術發展。所謂新大師藝術,就是重視觀念、批判和創新的藝術;所謂老大師藝術就是重視技巧、人文和審美的藝術;所謂新老大師藝術,顧名思義,就是二者的結合,或者借用黑格爾的術語來說,就是二者的“揚棄”(sublation)。為此,庫斯比號召畫家從街頭回到畫室,去研究和錘煉自己的藝術表達手段。[5]隨著美的回歸和新老大師藝術的出現,美學敘事必將重新回到藝術批評中來。

李真的雕塑,不僅明顯地體現了“美的回歸”,而且是典型的新老大師藝術,符合21世紀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正因為如此,我們決定采取美學視角來解讀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