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跨界交響:美學在藝術中曆險

王強藝術與介入美學

字體:16+-

不同的藝術,引發了不同的美學理論;對不同藝術的解讀,需要不同的美學理論。人們在評判藝術時之所以出現了諸多分歧和爭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發生了範疇錯位,即采用的美學理論與評判的藝術現象不相匹配。比如,如果用現代美學理論來觀照當代藝術,就會出現諸多困惑;同樣,如果用當代美學理論來評判現代藝術,也會出現諸多不解。如果從更大的曆史範圍來看,我們今天當作藝術的某些古物,在它們所處的時代完全不發揮藝術的功能,也許當時連藝術的概念都沒有。如果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古人的作品,難免陷入自我欺騙。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完全采取古人的眼光。根據解釋學,在某種意義上,所有的曆史都是當代史,都是當代人的眼光所看見的曆史,都是當代人的解釋所構造的曆史。解釋學的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也有失偏頗。因為盡管我們不可能完全複原古人的眼光,但盡量複原古人的眼光與完全聽任今人的解釋之間,仍然可以見出區別。我們在經驗中就能見出這種區別,盡管也許訴諸邏輯分析的時候區別就消失了。鑒於在經驗中根據不同的美學觀對同一件藝術作品的評價是相當不同的,明白這種不同就相當重要:它可以讓我們將關於藝術作品的爭論還原為關於美學立場的爭論,可以讓我們通過采取與作品恰當的美學觀而發現作品更多的優點,可以讓我們通過嚐試立場的轉換而將某件平庸的作品轉變為傑作,這種立場的切換可以讓我們的趣味更靈便,從而在不同的作品中獲得審美享受,進而促進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和相互欣賞。這一點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在今天,最容易發生的範疇錯位,是用現代美學的眼光來觀照當代藝術,或者用當代美學的眼光來觀照現代藝術。18世紀由歐洲美學家們確立的現代美學,主張審美經驗是一種無利害的(disinterested)、超然的(detached)、保持適當距離的(distance)經驗。我們可以將這種美學概括為超然美學或者分離美學。根據超然美學,理想的藝術是與現實生活全然無關的自律藝術,是“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這種藝術的意義,在於純粹的形式所引起的愉快(I.Kant),或者在於對某種形而上的意義的昭示(C.Bell),或者在於因與日常生活的全然不同而體現出來的批判精神(T.Adorno)。當代美學或者後現代美學與現代美學全然不同,主張審美經驗依賴知識(A.Danto),依賴社會權力(G.Dickie),依賴身體經驗(R.Shusterman)等,總之,審美經驗不是與日常經驗全然不同的經驗,而是與日常經驗連續的經驗,或者就是日常經驗,隻不過在程度上更強烈、更集中而已。我們可以將這種美學稱之為介入(engaged)美學或參與美學。根據介入美學的主張,藝術應該走出象牙之塔,介入日常生活,參與日常生活的改良活動。由此可見,超然美學與介入美學,在許多方麵相互抵牾。符合超然美學標準的藝術作品,通常不符合介入美學標準的要求;符合介入美學的藝術作品,通常為超然美學所詬病。這就是範疇錯位。在今天這個審美多元主義的時代,人們既可以選擇超然美學,也可以選擇介入美學,甚至可以同時選擇二者,我們甚至很難說哪種美學更先進,更完善。但是,一旦選擇了某種美學,就得將它限製在自身的範圍之內;如果超出了自身的邊界,就隻能得出不中肯的、不相幹的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