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跨界交響:美學在藝術中曆險

縱情的蘋果樹——讀徐誌廣的油畫作品有感

字體:16+-

大約兩年前聽朋友說起誌廣畫的蘋果樹,隨即從網上搜索到幾張圖片,粗放的筆觸和大膽的色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春天有機會去誌廣的工作室,看到了幾幅完成的和未完成的畫作,更加鞏固了我的印象。從誌廣的畫室回來,我一直在想,用個什麽詞來概括他畫的那些蘋果樹給我的感覺呢?一晃幾個月過去了,北京由料峭的初春進入了炎熱的盛夏,進入了各種植物恣意生長的季節,也進入了人的生命力最旺盛的季節,我仿佛感受到了誌廣的作品傳達給我的那種情緒。盡管從物理時間上講,誌廣畫的蘋果樹所處的季節有所不同,但從總的情感基調上看,誌廣畫的蘋果樹給人一種夏天般的熱情和奔放,一種生命力的縱情釋放和揮灑。

我喜歡誌廣的畫所傳達的這種情緒。

誌廣出生於山東,在山東藝術學院和中央美院學習油畫,現在在北京做職業畫家。盡管誌廣喜歡去各地寫生,但是養育他的還是北方這塊土地。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北方這塊土地上最有名的樹木,要數白楊樹了。茅盾的《白楊禮讚》收進了高中的語文課本,白楊樹不僅構成華北平原的獨特風景,而且代表了積極向上的人格理想。誌廣沒有選擇白楊樹。也許是因為白楊樹的綠色過於單調,也許是因為收緊的枝條過於單薄,也許是因為結成一排排地出現而缺乏個性。我不好在這裏揣摩藝術家的意圖。不過,盡管誌廣選擇蘋果樹作為題材也許是出於偶然的原因,但他能夠將蘋果樹畫得那麽得心應手,應該是有內在原因的。將某些內在原因分析出來,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誌廣的作品。

我是南方人,很少見到蘋果樹。我對蘋果樹的最初印象,也是中學語文課堂上給我留下的。記得有一課講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其中有一個場景跟蘋果樹有關。與茅盾的白楊樹的整齊劃一不同,丁玲的蘋果樹是四下散亂的。後來我來北方求學和工作,尤其是有一年每周都要去昌平的西北郊區,常常從蘋果園裏穿過,仔細觀察過蘋果樹一年四季的形態,總也找不到《太陽照在桑幹河上》那裏的蘋果樹的感覺。看了誌廣的畫才知道,蘋果樹有兩種,一種是修剪得很好的蘋果樹,一種是野生的或者疏於修剪的蘋果樹。我所見到的那些蘋果樹,都是修剪得很好的,它們在形態上趨向同一。盡管丁玲筆下的蘋果樹也是果園裏的,應該也有修剪,但由於那個果園種植的不止蘋果一種果樹,還有梨和海棠,感覺有些散亂,不像我在昌平看見的那些果園,要麽全是蘋果樹,要麽全是梨樹,要麽全是桃樹,顯得整齊劃一。誌廣喜歡畫野生的蘋果樹。隻有野生的蘋果樹,才能給人那種恣肆散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