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跨界交響:美學在藝術中曆險

荒寒境界——讀李榮林的畫

字體:16+-

好幾次在展覽上看到榮林的畫,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國畫中的寒林圖。由此我還產生過錯覺,以為榮林是學國畫出身,後來才改學油畫。事實上,榮林一直學的是油畫,本科畢業於中國美院油畫係,碩士和博士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係,留在中央美院教學也是油畫專業,而且很長時間都是以畫人物為主。如果我們將榮林早先畫的人物與現在畫的風景放在一起,幾乎沒有人會以為出自同一人之手。今天回過頭去看他畫的人物,感覺已經有相當高的造詣。榮林放棄人物,轉向風景,畫風變化之巨,無異於重起爐灶。齊白石的衰年變法,至今仍然讓人津津樂道,榮林的青年變法會是一個怎樣的結局?說實話,不少師友對他放棄人物感到惋惜,對他轉向風景感到前途未卜。但榮林不為所動,堅定地走自己認定的道路。他的探索是如此之深遠,以至於環顧左右看不到任何同伴,這有時候也難免讓他產生孤獨和躊躇。一次在他京郊羅馬湖畔的工作室裏賞畫,榮林跟我說,他的某位師長曾經斷言,這條路走下去注定沒有前途。但我的看法剛好相反,認為榮林未卜先知,比許多同行更早嗅到了新時代的氣息,可以引領當代藝術的新方向。

我曾經說過,藝術沒有先進與落後的區別,隻有徹底與半吊子的不同。任何一種風格或樣式,隻要徹底了就有可能成為好的藝術,不同的風格之間沒有高低區別。我稱之為同樣的不一樣。同樣的是境界,不一樣的是風格。沉鬱與飄逸是不一樣的風格,但它們的境界可以是同樣的高。在這種意義上,任何一個藝術家,隻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氣質,形成自己的風格,就可以說都獲得了同樣的成功。不過,話又說回來,實際的情況往往是,有些藝術家比另一些藝術家更成功,因為有些風格更符合時代精神。但是,藝術家很難選擇時代,隻能是被時代選擇。榮林之所以由人物轉向風景,原因在於他畫的那種人物畫與他的氣質不符,他總覺得人與畫相隔有距,不能合一,畫不透徹。如果榮林一直勉強自己畫下去,也有可能取得不錯的成績,但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潛力,彰顯他的氣質,形成他的風格。換句話說,他隻能停在半道上,永遠不可能登頂。現在榮林終於找到了與自己氣質契合的道路,他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就有可能達到最高境界。今天有許多藝術家,他們的氣質非常不同,隻要他們找到與自己氣質契合的道路,就都有可能達到最高境界。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隻要達到最高境界,就都是成功了。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說,不是所有達到最高境界的藝術家都能成功。隻有那些既達到個人最高境界又符合時代精神的藝術家,才能真正獲得成功,或者說獲得更大的成功。但是,藝術家隻能按照自己的本色來做藝術,隻能確保達到自己的至高境界,至於他的藝術是否符合時代精神,不是藝術家自己能夠決定的。藝術家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等待時代的挑選。如果藝術家違背自己的本色而投機地迎合時代精神,他最多隻能做出二流的藝術。這種案例,在藝術史上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