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跨界交響:美學在藝術中曆險

清涼境界——評史新驥的畫

字體:16+-

在北京霧霾最嚴重的一個下午,我走進史新驥位於遠郊的工作室。新驥的畫給我的感覺,猶如在詩文中讀到的清涼境界。盡管我通過圖片對新驥的近作已經有所了解,但是看到原作時給我的震撼還是出乎意料,尤其是在霧霾中穿行長達兩個小時後,震撼就更加強烈了。我想新驥在創作這些作品時,也許並不是針對北京的霧霾天氣。但是,當我第一眼看到新驥的作品時,覺得它們好像就是針對當前惡劣的生存環境創作的。對於當前生態環境的批判,可以采取直接的方式,比如直接去描繪霧霾。也可以采取間接的方式,即畫出與霧霾天氣完全不同的景象。在我看來,新驥的這批作品,就是在用間接方式批判當前的生態危機。盡管這可能並不是新驥的初衷,但實際效果確實如此。

新驥喜歡傳統文化,曾經受到《山海經》的影響。今天在他的作品中的某些動物、植物和場景,仍然可以看出《山海經》的某些痕跡。但是,我所看重的,不是新驥對動物、植物和場景的再現,而是對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一種精神境界的呈現,這種境界就是我們在《山海經》和其他受到佛教道教影響的詩文中可以讀出來的清涼境界。

在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與清涼有關的說法,比如清涼山、清涼寺、清涼殿、清涼界、清涼國等,其中一些用法一直保留到今天。這些與清涼有關的說法,除了指氣候上的清爽涼快之外,更多的指精神上的潔淨恬淡。因此,清涼不隻是一個氣候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境界概念,尤其是與道教和佛教兩種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概念。

清涼作為一種精神境界和人格追求,在先秦時期就有所表述。在屈原那裏,清涼是與汙穢塵垢相對。“風伯為作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大風將塵埃吹去,給人的感覺就是清涼。屈原這裏所說的大風、塵埃和清涼,不僅是物理上的事物和感覺,而且是精神上隱喻和體會。不與俗人同流合汙,追求精神品格上的高潔,是至今活在人們心目中的屈原形象。在道教信仰中,有著名的“三清”之說,主要指三種境界和三位尊神。道教修養的目的,就是洗心革麵、清心寡欲、清靜無為,遠離塵囂紛擾。道教所說的清,包含清涼的意思。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道教思想融合,演變成為獨特的中國佛教。佛經中所說的清涼,也具有氣候上的清爽涼快的意思,但更多的是與煩惱形成的熱毒相對。佛法的目的,就是止煩惱、解熱毒,讓人進入清涼悅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