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藝術(Pop Art)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盛行的一種前衛藝術,將波普藝術推向頂峰的無疑是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30-1987)。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波普藝術的實質,我想最恰當的莫過於近年來流行起來的“惡搞”。“惡搞”這個詞語好就好在它是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既有嚴肅的批判,也有輕鬆的調侃。“惡搞”需要一種智慧,一種舉重若輕的智慧。它以輕鬆對待沉重,以玩笑對待嚴肅,可以說是集權時代人們對抗集權的最佳方式。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波普很容易與政治聯係起來,成為一種政治波普。
沃霍爾在20世紀70年代畫過一批惡搞毛澤東、列寧等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的作品,從而引發了社會主義國家和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大批藝術家的競相仿效。當然,比較起來說,沃霍爾作品的政治色彩其實並不濃厚,他隻是一如既往地惡搞一些大眾熟悉的圖像,將它們製作成商品供大眾消費。沃霍爾隻看重圖像的普及性。在沃霍爾那裏,毛澤東、列寧等人的形象跟瑪麗蓮·夢露沒有什麽本質區別。
但是,當沃霍爾的波普藝術被一些社會主義和前社會主義國家的藝術家借用的時候,情況就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些政治波普的功能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它們在本國發揮政治批判功能,而它們的商業價值則主要在外國(尤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這種功能的分化其實並不難理解。在社會主義和前社會主義國家,缺乏將波普作為藝術來接受的土壤,但不缺乏將它作為政治批判手段來接受的需要。在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過20世紀60年代的巨大成功之後,波普作為一種主流藝術的地位已經相當鞏固,那裏有消費波普的社會基礎。因此,政治波普主要在本國發揮政治功能,在外國發揮商業功能。政治波普的這種功能分化,必然會導致藝術家在本國遭到打壓,而在外國得到追捧。由於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冷戰”模式的影響,打壓與追捧之間的互為因果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在國內越遭到打壓的藝術家,在國外越得到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