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跨界交響:美學在藝術中曆險

傳承與創新——關於劉慶和與他的學生們的思考

字體:16+-

劉慶和與他的學生們要一起做個展覽。師生聯展的形式並不新鮮,但是關於這種展覽形式以及展覽最終呈現出來的樣態的深入思考並不多見。在與劉慶和和他的學生們有了深入交談之後,我們不僅讓展覽的形式變得有了些新意,而且讓我在一個與藝術創作緊密相關的基礎問題即傳承與創新的問題上,也獲得了一點新的思考。

也許有人會覺得傳承的問題過於老套,因為今天的藝術隻關注創新。但是,至少從兩個方麵來說,傳承問題仍然值得考慮。一方麵是來自曆史的借鑒,另一方麵是來自當前的對照。

從曆史上來看,將創新當作藝術的根本特征,隻是非常晚近的事情。直到18世紀以後,這個藝術觀才在歐洲占據主流地位。盡管我們在公元前5世紀後的希臘藝術以及後來的文藝複興藝術中,也可以看到對創新的追求,但是在這些時候創新並沒有成為衡量藝術的本質特征。如果我們將目光再放遠一點,對於長達幾千年的古代埃及藝術來說,創新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匯,甚至有些不可思議。古埃及藝術家的唯一目的,就是創作出跟以往大師一樣的作品,也就是忠實地傳承他們的藝術傳統。在歐洲之外的其他藝術傳統中,傳承表現得尤其明顯和持久。比如,在中國水墨畫中,直至今天,傳承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從現實中來看,最能體現創新的不是藝術,而是科技。今天的發明獎多半授予科技工作者,這是不足為怪的。卡爾·波普爾將科學發展的曆史總結為猜想與反駁的曆史。反駁就是創新,就是斷裂,就是突變。對於科學家來說,曆史隻意味著錯誤。今天不會有物理學家去研究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不會有化學家去研究古老的煉金術。它們都業已被證偽,隻能成為科學史研究的對象。早在確立現代藝術概念的18世紀,人們就意識到藝術與科學的不同:科學依賴於積累和演算,有不斷進步的曆史;藝術依賴於天才和趣味,沒有明顯的進步史。過去的藝術家可以達到今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但過去的科學家早就被今人踩在腳下。過去的藝術作品今天仍然令人敬仰,過去的科學成果今天已不再讓人膜拜。如果今天的藝術仍然要跟科學保持距離,那麽我們在探尋藝術的根本特征的時候,就應該關注創新之外的其他地方,比如傳承,比如練習,比如追憶。事實上,諸如練習和追憶之類的問題,已經成為今天的人文科學關注的焦點。如果一味將創新當作藝術的本質,那麽藝術家就有可能通過實驗很快窮盡藝術的所有可能性,從而讓以創新為線索的藝術史的宏大敘事不再可能。這就是我們今天所麵臨的局麵。用丹托的術語來說,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藝術,已經進入了藝術的後曆史階段。事實上,貢布裏希曾經仿照他的好友波普爾,用講述科學史的方式來講述藝術史。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變成了貢布裏希的圖式與修正。但是,貢布裏希的藝術史遠非波普爾的科學史那樣清晰。更要命的是,貢布裏希的模式,根本就無法解釋印象派以後的藝術實踐。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在貢布裏希那裏,藝術史的終結比丹托和貝爾廷都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