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油畫進入中國以來,如何將它成功地本土化,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給自己確立的一道難題。從全球範圍來看,似乎隻有中國藝術家麵臨如此難題。這可能與中國文化傳統強大且特征鮮明有關。那些文化傳統不夠強大的藝術家,唯恐自己的油畫不夠正宗,因此就不會遭遇這方麵的難題。
國畫與油畫之間,除了題材和語言上的區別之外,還有趣味和格調上的不同。清代畫家鄒一桂在承認西洋畫具有非凡的寫真效果的同時,指出它“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中國畫家喜歡品評作品的品格,常見的有逸、神、妙、能四種區分。在鄒一桂看來,西洋畫最多隻能達到能品的層次。需要指出的是,鄒一桂所見到的西洋畫,隻是傳統的寫實繪畫。在鄒一桂之後,西洋畫有了重大的變化,其中不少變化源於對東方藝術的吸取。但是,這種變化隻是在西洋畫內部進行的,它們涉及繪畫的題材和語言,但並未觸及趣味和格調,因為從事繪畫的人和他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並未發生根本變化。隻有當油畫進入全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才會發生這種根本的變化。油畫在中國的本土化,會讓它煥發新的生機,就像佛教在印度衰微之後,以禪宗的形式在中國獲得新生一樣。
油畫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可以區分出不同的階段:首先,要學會像歐洲古典油畫家一樣畫畫;其次,要形成新的或者中國式的油畫語言;最後,要體現中國式的審美趣味和格調。在前兩個階段,中國都有藝術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直到21世紀,隨著中國人的文化意識的覺醒,對趣味和格調的追求才在一些藝術家那裏變得自覺起來。戴士和就屬於這種類型的藝術家。在學會像歐洲大師一樣畫畫之後,戴士和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在不斷向前探索,力爭創作出體現中國趣味和格調的油畫。油畫到了戴士和這裏,就像佛教到了慧能那裏一樣,原來的規矩和法則已經拋到九霄雲外,剩下的隻是明心見性和自由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