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跨界交響:美學在藝術中曆險

平凡的靈光——讀肖進的繪畫有感

字體:16+-

在攝影和圖像製作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畫什麽和怎麽畫成為畫家們麵臨的嚴峻問題。寫實繪畫在攝影的進逼下走向抽象、寫意、超現實;進而越出繪畫的邊界,走向裝置、行為、影像;或者淪為攝影的附庸,走向圖像的抄寫。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從前那些為畫家所守望的獨門絕技,完全變成了公開的秘密。我幾乎想象不出,還有什麽東西非得由畫家來畫不可!既然如此,畫什麽就變得不那麽重要了。那麽,這是否意味著怎麽畫就變得更加重要了呢?是否意味著畫家要從對題材的開掘轉向對語言的發明?事實上,跟技術的巨大進步相比,繪畫技巧和語言的更新,即使還有可能的話,也是微不足道。高速發展的技術同時終止了畫什麽和怎麽畫的問題。如此一來,本來異常嚴峻的問題,現在就變得不是問題了,畫家們可以用任何方式去畫任何東西,也許這就是丹托所看到的藝術進入後曆史階段後所呈現的景觀。

對於這一點的認識,可能會讓畫家們變得憤怒絕望,也可能會變得輕鬆平靜。無論如何,今天的畫家需要為自己的繪畫尋找理由。丹托在將繪畫推向死亡的同時,並沒忘記開出拯救的藥方。丹托的藥方是讓畫家用繪畫去“說事”(about),將繪畫變成圖解觀念的工具。為了顯示繪畫在“說事”方麵的優勢,畫家常常將畫麵的衝擊力發揮到極點。丹托的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各種前衛藝術。我也嚐試給垂死的繪畫開出藥方。我的藥方與丹托的完全不同。在我看來,讓繪畫去“說事”並不能拯救繪畫,隻能加速繪畫的死亡,因為就“說事”的能力來說,繪畫遠遜於語言。拯救繪畫的方式不是讓它去“說事”,而是讓它“成事”,讓它成為一個事件。成為事件跟畫什麽無關,跟怎麽畫無關,跟繪畫過程有關,跟繪畫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感受和體驗有關。一旦認識到這一點,畫家就應該變得輕鬆起來。因為不管複製技術如何發達,都無法複製畫家的作畫過程,都無法複製畫家在作畫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感受和體驗。繪畫過程是不可模仿、不可重複的唯一事件。在這種意義上,繪畫首先是畫家自己的事情,然後才有可能是他人的事情,因為隻有畫家本人才能真實地感受到繪畫過程,繪畫過程中的各種感受隻配畫家本人享用,即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至於畫家本人的這段經曆和感受是否引起他人的共鳴,則是另一個派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