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跨界交響:美學在藝術中曆險

關於土的宏大敘事——讀張國龍的藝術有感

字體:16+-

在張國龍的工作室,看到他從裝置、雕塑到架上的係列作品,以及展覽方案,這些都是他為即將於今日美術館舉辦的題為“問土”的個展忙碌了整整一年的成果。盡管許多作品還沒有完成,紙上的展覽方案與實際的展覽效果也尚頗有差距,但是這些作品構成的史詩般的恢宏氣勢,確實讓我吃驚不小。

當然,讓我吃驚的不僅是作品的氣勢,還有作者的氣魄。今天很少有藝術家有進行宏大敘事的氣魄。自從後現代解構宏大敘事以來,宏大敘事就成了當代藝術理論和實踐規避和譏諷的對象。熟諳藝術發展脈絡且身居中國當代藝術大本營的張國龍居然逆流而上,這無異於“頂風作案”再加上“知法犯法”。

我很欣賞張國龍身上的這種叛逆精神。人們通常會認為隻有以“小”反“大”才是叛逆,殊不知以“大”反“小”更是叛逆。事實上,以“小”反“大”的叛逆多少顯得過於正常,而且,這種叛逆剛好強化了“大”的大性,或者以一種適得其反的方式鞏固了“大”的特權地位;相反,以“大”反“小”的叛逆才顯得卓爾不群,而且,這種叛逆更容易消解“大”的大性,或者更容易解構“大”的特權地位。在今天這個多元主義盛行的時代,“大”“小”之間已經沒有價值上的區別,而隻有風格上的不同。換句話說,今天已經是一個沒大沒小的時代。在一個沒大沒小的時代,最需要警惕的不是某種風格,而是任何風格的重複,或者任何風格化的趨勢。因為藝術一旦風格化,就會在不斷重複中被架空,就會在無病呻吟中故作姿態,就會喪失了關注“現在”“這裏”的能力而失去生命力。無論“大”“小”,無不如此。

然而,由於人們習慣於“大”“小”之間的價值區分,因此容易看出“裝大”的虛假性,而不容易看出“裝小”的虛假性。事實上,當代藝術界最需要提防的就是這種難以識別的“裝小”的虛假性。在我看來,在一個盛行“小”風格的藝術界裏,如果還有人從事宏大敘事,那一定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一定是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可阻擋。在張國龍史詩般的宏大敘事中,我沒有看到任何虛假做作的成分,我看到的是他的真誠,他的欲罷不能。相反,如果讓他去模仿流行的小敘事,那就假了。盡管藝術家享有最大的自由,但是在風格的選擇上似乎並沒有多大的餘地。生而為蠶,就得吐絲。藝術家的天生氣質、生活經曆、文化傳統等因素決定了他的風格,他的風格決定了他作品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