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中西藝術比較起來看,我們會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西方藝術重視身體,中國藝術重視衣冠。西方藝術十分推崇的**,在中國藝術中是絕對禁止的。中西藝術為什麽有如此之大的差異?根據於連(Fran?ois Jullien)的解釋,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中西藝術的目標非常不同。西方藝術的目標是靜態的形式,中國藝術的目標是動態的氣韻。在古希臘哲學家那裏,形式的含義有些特別,不是指外形,而是指理念。外形是可見的,理念是無形的。然而,美的理念是個例外。在所有不可見的理念中,隻有美的理念是可見的。正因為美是唯一可見的理念,因此它有助於人們由可見的現實世界向不可見的理念世界超越。人是可見事物中最高級別的存在,人體的美相應地是所有美的事物中最高級別的美,由此,借助人體來體現美的形式或理念,就成了西方藝術的重要主題。在這種藝術中,身體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身體所體現的美的形式或理念。這種具有美的形式或理念的身體,就是所謂的人體藝術(nude)。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身體都稱得上是人體藝術。那些沒有形式、沒有理念的身體,僅僅是赤身**(naked)而已。形式或理念都是靜止的、永恒的,適合用靜態的身體來體現。一旦身體運動起來,形式或理念就會瓦解,身體就會成為赤身**。中國藝術的最終境界是氣韻生動,注重對動態的描繪或暗示,因此中國藝術中即使出現身體,也不可能是人體藝術,而隻是赤身**,就像在春宮圖中出現的那些毫無形式可言的身體那樣。表現氣韻生動的最好題材,不是身體,而是衣冠,飄逸的衣冠。這就是中國藝術為什麽避免描繪身體而著重描繪衣冠的原因。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中西方藝術都在發生變化。盡管西方藝術仍然一如既往地熱衷於身體,但身體已經不再是滲透形式或理念的人體藝術,而是世俗的赤身**。從印象派開始,古希臘哲學中的形式或理念就被驅逐出了藝術領域,身體已經不再具備展示形式或理念的功能,而成為現實世界中的肉身。更有甚者,在某些藝術家(如弗洛伊德)那裏,身體已經不再具有社會、文化或精神的屬性,而成為純粹的生物學意義上的行屍走肉。在西方藝術中,身體由理念世界中的人體,到現實世界中的**,再到生物學意義上的肉體,這種發展線索形象地顯示了西方社會不斷世俗化的曆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