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中國曆史文選課程的考試,總是在期末時以一份試卷的方式來實現。從形式上來看,顯得十分單調,而考核的效果也未必很好。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在考前一周狂背書,大都能順利過關。通過考試之後,其閱讀與運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並未見得就提高了。這就要求我們反思目前該課程的考核辦法是否很有效?是否有利於測試學生閱讀與運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其實,中國曆史文選課程考核的辦法,也可以是多樣的。從方式上看,口答式、筆答式可以混合使用,口試時將試題做成簽,由學生抽取,教師對學生進行麵試,這種方式雖耗費教師不少時間,但出題範圍廣,學生抽取題目的不可預知性大,能促進他們拓展複習的範圍,掌握更多的曆史要籍和古漢語知識,達到提高其閱讀與運用文言文史料能力的目的。筆答式自然還采取原來的做法。從時間上看,期中、期末、畢業前都可以安排不同等級的考核。期中可以稱為測驗,不定期進行,所得成績即為平時成績,期末應舉行課程考試,畢業前可以仿效北京師範大學進行“古漢語過關考試”,通過這一係列考試,促使學生時常複習相關知識,才不至於讓他們對該課程“一考定學分,從此不相見”。從出題方式上看,也不必局限於教師出題,有時也可讓學生們自己出考試題,相互間交換試卷進行考試。學生們因為要出一份考題去考別人,自然會認真鑽研教材。同時又因為要回答別人的問題,當然就更得要認真複習,為此自然要翻閱不少課本以外的資料。這些因素不僅客觀上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一種有益的鍛煉。此外,如果我們能不受閉卷考試這種刻板形式的束縛,還可以考慮組織學生標點、翻譯一些史籍名著,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考核方式,學生為了標點、翻譯好名著,就會參閱大量注本,會使用各種字典詞典,會努力提高其文字表達能力。教師對學生的點校工作及時指導,指出其不足,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渠道,這也會使學生們點校古籍的能力獲得很大的提升。如果學生們真能標點、翻譯出一部或幾部有價值的史著,這當然會使他們很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