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把日本的中國典籍稱作漢籍。漢籍在古代很早就已傳入日本。據日本古書《古事記》記載,公元285年(日本應神天皇十六年),來自朝鮮半島百濟國的博士王仁東渡日本,將《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傳授於日本。這一記載說明,公元三世紀時,中國的典籍已傳入了日本。日本的飛鳥時代(593~710年)、奈良時代(710~794年),有更多的中國典籍東傳日本。這可從604年(日本推古天皇十二年)聖德太子製定的《十七條憲法》中許多遣詞造句直接引用中國經典得到證明。718年(日本元正天皇養老二年),日本朝廷頒布的《養老律》和《養老令》中,除大量引用中國典籍外,亦仿中國做法,把儒家經典分為“大經”(《禮》《左氏春秋》)、“中經”(《詩經》《周禮》和《儀禮》)和“小經”(《易》《尚書》)三類。公元741年,日本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編成,書中匯集了64位日本詩人的作品,其中有141處引用中國的典故成語。
中國典籍在日本的傳播有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平安時代(794~1184年),日本皇室竭力倡導學習中國典籍,朝野上下形成了一派謳歌漢風的風氣,日本嵯峨天皇在即位不到4年的時間裏就敕令編撰了《淩雲集》和《文華秀麗集》兩部漢詩集,此後的各代天皇都熱衷於學習中國典籍。醇和天皇在位期間(823~833年), 日本編就了一部大型的漢籍類書《秘府略》,全書1000卷,征引的中國典籍不下於1000種。9世紀末,藤原佐世奉敕編纂《本朝見在書目錄》,載入的中國典籍有40類,1568種、16725卷,據嚴紹璗教授研究,這些典籍約占當時中國文獻記載的典籍一半。
中國典籍傳入日本的第二次**是在江戶時代(1603~1876年),江戶時代日本的商業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與中國的商業往來迅速增長。中國的文獻典籍通過貿易渠道進入日本,其數量和規模較之平安時代有了很大發展。據當時長崎海關檔案資料統計,自1693年至1803年的110年間,由中國商船運進的中國典籍達4781種。另據大庭修先生統計,從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至1855年(清鹹豐五年),經長崎輸往日本的漢籍達6118種,總計57240多冊。其中有儒家經典,有《古今圖書集成》《大清會典》、各省地方誌和有關法律方麵的書籍,有農林、醫藥、曆算等實用書籍,還有許多小說、傳奇等文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