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文選是一門基礎課程,毋庸置疑,其基本任務是提高古籍閱讀利用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能。與此同時,曆史文選可以、也應該延伸到學術研究領域。筆者以為,閱讀舊注,也是培養獨立學術研究能力的一個重要側麵,舊注中充滿了學術研究的契機。有人以為,古籍注釋是一種實用的、操作性的資料,與學術研究無涉,那實在是一種誤解。舊注絕不僅僅是正文的附庸,它也是學術研究的嚆矢,同時具有獨立於正文的學術價值。
首先,注釋本身就是一種學術研究。原文之所以需要注釋,或因作者難定,需要考實;或因背景不清,需要說明;或因文字僻奧舛誤、語義晦澀隱微,需要校釋疏證;或因事實繁複漏略,需要概括補充;或因版本真偽雜糅,需要考信取舍等。凡此種種,都需要經過踏實嚴格的研究,才有可能得出合乎實際的結論。這種研究,有的時候甚至比其他研究難度更大。所以同一部書往往有不同的注釋,不同注家對相同的原文的解釋往往不盡相同。有分歧,就有是非;有是非,就需要研究。所以,就是這些在注釋過程中滋生的歧義,也有重新研究的必要。這也是舊注學術價值的另一種表現。
其次,不少舊注常常就重要學術問題發表看法,而不僅僅局限於文字疏通。如《毛詩正義》卷首“鄭氏箋”下,孔穎達雲:“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行,“三傳”之文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無經文。《藝文誌》雲:《毛詩》二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是毛為詁訓亦與經別也。及馬融為《周禮》之注,乃雲:‘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然則後漢以來,始就經為注,未審此《詩》引經附傳是誰為之。其鄭之箋當元在經傳之下矣。”[1]這裏,孔氏對經、傳分合源流做出了客觀敘述,它對經學史、文獻學史等學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