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古籍利用除了需要足夠的語言文獻知識以外,還需要廣博的百科知識基礎。閱讀舊注,不僅能夠積累語言文獻知識,也有助於積累百科文化知識。因為舊注往往不限於語言文獻解釋,而廣泛涉及自然與社會各方麵,是古代當之無愧的百科知識寶庫。
首先,舊注是曆史知識的寶庫。特別是史注,不僅對史籍進行解釋,而且還進行補充、矯正,史料價值極高。《春秋》三傳、《史記》三家注、《漢書》顏師古注、《後漢書》李賢注、《三國誌》裴鬆之注、《資治通鑒》胡三省注、《世說新語》劉孝標注等,盡皆如此。如《春秋》,區區16650字,卻記載了242年的曆史,平均每年68字,類同大事年表,其餘真正史實語焉不詳。《左傳》以196845字作注、《公羊傳》以44075字作注、《穀梁傳》以41512字作注,大大豐富了這段曆史的史料,事件的背景、原委、細節等,借此以明。離開“三傳”,我們很難知道《春秋》中的那些“標題新聞”究竟指什麽。
其次,舊注也是古代文化常識的寶庫。《周禮·夏官司馬·射人》:“若王大射,則以狸步張三侯。”鄭玄注:“鄭司農雲:‘貍步,謂一舉足為一步,於今為半步。’玄謂貍,善搏者也,行則止而擬度焉,其發必獲,是以量侯道法之也。侯道者,各以弓為度。九節者九十弓,七節者七十弓,五節者五十弓。弓之下製長六尺。《大射禮》曰‘大侯九十,參七十,幹五十’,是也。三侯者,司裘所共虎侯、熊侯、豹侯也。列國之君大射亦張三侯,數與天子同。大侯,熊侯也。”[1]這裏,鄭注詳盡介紹了國王大射儀式的具體細節。
此外,舊注也是古代科技知識的寶庫。舉凡曆法、天文、地理、動物、植物、醫藥、農業、建築、製造等方麵,都有豐富可靠的資料。如《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陸璣疏:“荇,一名接餘。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餘,浮在水上。根在水底,與水深淺等。大如釵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莖,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2]陸璣對荇菜的解釋,與現當代植物誌、植物詞典的解釋相比較,除不用綱目術語以外,幾乎沒有什麽差別。它不是文學解釋,也不是語言解釋,而是對所指之物的百科性解釋。酈道元《水經注》也是一例。《水經》一書,記錄載137條河流,但文字相當簡略。酈道元為之注,不僅詳細解釋這些河流,而且補增1252條支流的地理水文資料。如果加上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瀆等,實記水體2596種。[3]如《水經·蘄水》:“蘄水出江夏蘄春縣北山。”酈注:“山,即蘄柳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曆蘄山,出蠻中,故以此蠻為五水蠻。五水:謂巴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蘄水其一焉。蠻左憑居,阻藉山川,世為抄暴,宋世沈慶之於西陽上下誅伐蠻夷,即五水蠻也。”[4]讀《水經注》,即可從中獲取係統翔實的古代水利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