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解字說文:中國曆史文選研究

二、舊注是古代語言文獻知識的淵源

字體:16+-

當然,真正讀懂古籍,形成較高層次的閱讀利用能力,還需要多方麵的知識基礎。其中,古代語言文獻知識最為重要。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如閱讀教材文選注釋、教材知識通論和相關專論(專著、論文)等。不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恐怕還是閱讀舊注。舊注是古代語言文獻知識的淵源,舉凡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校勘等方麵的知識,都能從中獵取。

讀書伊始,識字為先,但漢字問題相當複雜。造字或象形、或會意、或指事、或形聲;字形有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之別;用字又有異體字、古今字、通假字等複雜現象。這些都給文獻閱讀帶來重重障礙。閱讀舊注,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知識。如《周禮》:“蟈氏,下士一人,徒二人。”鄭玄注:“玄謂蟈,今禦所食蛙也。字從蟲,國聲也。”賈公彥疏:“雲‘字從蟲,國聲也’者,國與蟈為聲,所謂左形右聲者也。”[1]這裏的字形分析告訴我們“蟈”是個形聲字,“左形右聲”。經常閱讀這樣的注釋,自然可以豐富我們的文字學知識。

音韻問題也是古籍利用的攔路虎。漢字時間跨度大,字形複雜,字音有古今變化,還有方言差別,而古代注音方式多種多樣,有譬況、擬音、直音、反切種種不同。這些問題,伴隨著舊注的閱讀,並適當參閱音韻學專著與工具書,能夠逐漸解決。如《春秋·莊公二八年》:“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何休注:“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齊人語也;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2]何休似乎也是在注音,但“長言”、“短言”是什麽意思呢?《禮記·樂記》:“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鄭玄注:“長言之,引其聲也。”這就告訴我們,“長言”意思是拖長聲音。“伐”是個多音字,其區別在於音長:“長言”,聲音舒長;“短言”,聲音短促,所以何休的《公羊傳》其實是在辨析多音字。利用舊注,輾轉相求,許多疑難自當渙然冰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