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解字說文:中國曆史文選研究

字體:16+-

中國曆史文選課程的設置,突出的矛盾是教材內容豐富而教學課時不足。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恢複高考招生以後,中國曆史文選課程設置經曆很多變化。筆者親曆安徽師範大學和安徽大學前後35年的教學實踐,特將其課程設置的變化,列表如下:

教學設置的課時漸漸減少,其因素很多,這裏暫不討論。但是文選課程的性質和教學任務沒有因為教學課時減少而變化。近年來不斷出版的各種中國曆史文選教材的“序言”、“前言”、“緒論”,都清晰地表明了這一宗旨。這就要求授課教師適應形勢的變化,做出靈敏的反應,處理好教學課時減少和教學任務不變這一矛盾。選講,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途徑。必須說明一點,選講不是削減教學任務;選講教學內容,屬於課堂教學實踐環節,對於前三個環節的內容進行有機組織和靈活運用。借以調節教學課時有限和教材分量重、教學內容多的矛盾。必須堅持既定的教學目標,不能夠不問效果而閹割教學質量。必須堅持製定合理的教學大綱,精心備課,提煉精選有代表性的文獻、文選、節文,最大限度體現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製訂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可以有較多的時間和學生互動,通過作業練習、課堂討論等,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安徽大學曆史係2006級一名學生就是通過作業練習和課堂討論,撰寫了一篇有一定說服力的讀史劄記。

選講其實也不是今天的發明創造,而是中國傳統治學方法的繼承和發揚。春秋時期教育家孔子,就采取了選編了6種文獻的教育課程,成功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弟子。孔子選編的《詩》,據說隻有原詩的十分之一:“詩”三百,即是對於三千多首詩歌的精選;書,也是對於先秦檔案文獻的選編;春秋的筆法,“筆則筆,削則削”也包含了選。南梁蕭統的《昭明文選》,至今成為曆史名著;唐詩三百首,把將近5萬首唐詩推向社會,迅速普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很多治學有年的學者,編纂了《史記選讀》《漢書選讀》《後漢書選讀》《三國誌選讀》等,有效地深化了優秀典籍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