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毓黻先生是東北史大家,其治東北史的緣起,與憂鄉愛國的情懷密切相關。他早年在日記中即寫道:“……今人競言愛國,不知愛國須自愛鄉始;又競言保存國粹,不知保存國粹須自刊刻先正遺著始。”因此他在年輕時即開始研究東北文獻,輯補史料。
日俄戰爭以後,日本軍國主義網羅一批禦用學人編寫了《滿洲曆史地理》,意在摸清東北史的家底,以利吞並。金先生在《東北通史》引言中說:“今日有一奇異之現象,即研究東北史之重心,不在吾國,而在日本,是也。姑無論其用意若何,所述有無牽強附會,而其搜材之富,立說之繁,著書之多,亦足令人驚歎……是其影響之巨,遺患之深,豈待今日而後見。此由吾國向無此類精詳之專書,可供世界學者之考覽,而國人忽略史事,研究不早,亦其一端也……失之東隅,猶可收之桑榆。然則研究東北史,其可緩乎?”他治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時人了解東北曆史,喚起其愛國熱忱,激勵人們收複故土。他說:“不佞世居遼東,基於憂鄉之心,研究東北文獻,積有數年”。表明自己研究東北地方史,出於對日寇侵略我國東北之憤慨,“意在整理史料”,恢複曆史原來麵貌,“藉以就正當世”,力矯異國人別有用心,積非成是之弊;同時在治學過程中,他不以古史自囿,重視史料積累,言必有據,不尚空談,開啟了中國東北史研究的嚴謹求實、經世致用之風。
金毓黻基於憂鄉愛國之心的治學曆程也同樣給我們從事曆史文選教學者以一定的啟示。縱觀現在的曆史文選教材,多以時代為序,經史子集、理文小史兼采,以適應各大高校通用。這種編排原則固然能夠全麵覆蓋曆史要籍,使學生掌握典籍概貌,但是也的確有難以揭示地方特色、缺少鄉邦輿地之學的遺憾。尤其高校教育教學中,一直在進行加強學生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的實踐。然而高校學生基本曆史文化素養的缺失現象非常嚴重,不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優良傳統,不熟悉自己家鄉的曆史和發展,這些缺憾不是大學語文課程和思想政治課程、馬列主義原理等公共選修課程所能解決的。在各省市爭相挖掘、保護、利用地方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熱潮之中,地方曆史人才的缺乏是非常明顯的例證。如何彌補原有課程體係的不足,在傳統的曆史文選教學中合理、適當地加入具有地方曆史文化特色的篇目,多角度地引發、加強學生的曆史文化素養,培養既具有牢固的專業基礎知識,又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優秀人才,是各地高校曆史教學改革中需要迫切關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