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解字說文:中國曆史文選研究

研討教學方法

字體:16+-

中國曆史文選教學的“精”與“博”

遼寧師範大學 梅顯懋

中國曆史文選課程是曆史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課,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獨立閱讀史書史料的能力。當然,也有很多學者認為,這門課程還應該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去解決曆史研究領域具體問題的能力[1]。這一提法當然也不無道理,但本課程要完成的基本任務,還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曆史文獻的能力”,這個問題解決了,也就為運用史料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況且,就目前客觀情況而言,曆史文選教學欲完成基本任務,也絕非易事。

國學大師陳垣在20世紀20年代,意識到了白話文運動興起所帶來的副作用,即年青一代閱讀曆史文獻的能力的下降,在北京大學創設了中國曆史名著選讀課程,影響極大,此後中國曆史文選課程,逐漸成為高校曆史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時至今日,已近一個世紀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當今的青年與陳垣時代的青年,在閱讀古文獻能力方麵已有了相當大的差距。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後兩次漢字簡化,印刷版式的改變,尤其是近年來的網絡文化的風行,吸引了大批的年輕人,這種文化快餐得來甚易,逐漸使人有了不願細品具有深層內涵的作品的習慣,而古代文獻本來就不能以吃快餐的方式來汲取營養,這就更加拉大了青年學生與古文獻之間的距離。筆者積二十餘年從事曆史文選教學的親身體會,深感大學新生閱讀曆史文獻的能力有持續下降的趨勢,他們在初接觸本課程之時,普遍具有畏難的情緒。而另一方麵,在主幹課程普遍壓縮課時的大背景下,曆史文選的教學課時也在減少,這給曆史文選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或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學者感慨曆史文選教學僅提高學生閱讀史書史料的能力,已是“不低的目標”[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