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 李桂民
中國曆史文選課程至今整好走過了一個世紀,這期間無論是文選課程的師資培養還是教材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就教材建設而言,周予同主編的《中國曆史文選》、高淡元主編的《中國曆史要籍與選讀》和張大可主編的《中國曆史文選》等,多年來被國內各高校選為教材,在曆史學人才培養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張大可主編的《中國曆史文選》,自1998年由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來,2007年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由商務印書館出版,2008年又獲得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課程”教材的殊榮。本文主要根據現行文選教材的特點和內容,談一下自己對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現行文選教材基本包括要籍介紹和文獻選讀兩大部分,編排體例有的根據選文時間先後、有的根據史書體例、有的大體沿用了傳統的經史子集的分類方法。各種體例互有短長,迄今為止出版的《中國曆史文選》教材已近30種。從當下文選教材的內容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選的包容性日漸縮小,國內諸多高校把文選課的教學目的規定為提高學生閱讀古典文獻的能力,就反映了這一變化。長期以來,由於中國曆史文選課的定位和其邊界不清,影響了這門課程的發展。可以說,任何一門人文學科,在其邊界外適度拓展是合理的,但不同的學科應突顯自己的著力點,平均用力或著力點均衡失當,都會影響課程的健康發展。盡管當下許多高校的中國曆史文選課仍為專業必修課,但從曆史上看,文選課程在曆史教學中的比重呈日漸減少的態勢,現在許多高校的文選課程安排一年的時間,這主要集中在曆史文獻學專業較強的高校,有的高校由於師資不足,中國曆史文選課僅安排了一個學期,業已影響到教學任務的全麵完成。同時也應看到,由於許多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加強,中國史學史和曆史文獻學課程的係統開設,而且這兩門課程都是教育部規定的可以授予碩士、博士學位的二級學科,如果再提倡《中國曆史文選》課的巨大包容性,多少有點不合時宜。曾有學者提出過曆史文選課應當包括域外文獻,而且已有高校在“中國曆史文選”之外,開出“世界曆史文獻研讀”課程。從當下中國曆史文選課程內容看,主要以中國古代文獻為主,包括少量近代文獻和考古文獻。從課程性質上看,“中國曆史文選”課是曆史學專業的基礎課和工具課,高校在實際教學規劃中,應根據本學校的實際,選用不同特色和側重點的中國曆史文選教材,並積極鼓勵和支持自編教材,努力建設精品課程。但從長期發展來看,中國曆史文選課程的曆史要籍介紹務求簡明,但也不應完全排斥由曆史文獻學專業從業者所編寫的、不同於史學理論專業編寫的頗具特色的優秀要籍的介紹。然而總的原則是,教材這部分分量不宜過大,文獻介紹不求麵麵俱到,可以借鑒書目提要的編寫格式,主要介紹文獻的作者、結構體例、價值和版本流傳等,清人撰寫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簡明扼要,評價頗為到位,現在看來可以寫得更為豐富一些。還需要在這個問題上補充的是,在要籍介紹當中或以說明的形式,增加選文研究的內容,而不是僅限於“具有較高史料價值”之類籠統的說明,從而使得曆史文選課讀和研的有機統一,促進中國曆史文選課程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