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解讀科學中心與博物館中的互動:走向社會文化視角

第一章 利用社會文化框架認識科技中心與博物館中互動的重要作用02

字體:16+-

在這段簡短的引文中,作者試圖抓住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意義生成的互動過程的本質,認為這對於認識人類會話的本質具有決定性意義。另外,他還指出:在這些類型的對話中,參與者往往都是相互齧合在一起的;他們打斷對方,對未說完的話進行補充,並試圖形成可能或共同的解釋,而這反過來又為思想、行動與知識的後續交換創造了平台。在科技中心或博物館情境中,我們就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如下麵這樣一種情形:一個家庭或其他團體的成員共同參與到一場有關於展品的會話之中。從一個與之相關的視角出發,羅戈夫(Rogoff,2008)認為,為了理解活動的意義與結果,有必要綜合考慮三個相互聯係且不可分割的方麵。按照她的觀點,也就是說:要從社群/製度、人際及人自身這三種視角出發,對活動及人的互動進行觀察。在對人際這一層麵進行討論時,羅戈夫使用了有導引的參與這一概念(1990,2008)。它描述的是這樣一種情形:在一個具有集體性質的社會文化活動中,個體及其社會夥伴在對他們的參與進行交流與協調時,相互之間呈現出來的是一種雙向投入的關係。同時,它還提供了一種視角,我們可以通過這種視角研究人與人相互之間的投入以及安排的狀況,並探索它們究竟是以什麽方式對人的學習與發展產生影響的。

然而,問題是這些思想如何才能夠幫助我們認識發生在科技中心與博物館中的互動呢?在過去的十年裏,人們對此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不但體現在對觀眾參觀結束後究竟學到了什麽進行的探索上,而且還體現在對觀眾在參觀過程中事實上做了什麽進行的探討上。在博物館中,規模與其他團體相較而言更大一些的家庭團組似乎已經成為這些研究方法關注的焦點對象。這意味著,在對數據進行收集的過程中,我們開始越來越多地用到觀察的方法,並對家庭與其他團體的會話進行後續分析(如Ellenbogen,Luke & Dierking,2004)。因此,大量的研究業已探索了發生在家庭之間的會話以及家長可能會如何影響孩子們的行動(如Ash,2004b;Crowley & Jacobs,2002;Lehn,2006;Siegel,Esterly,Callanan,Wright & Navarro,2007)。例如,我們可以做出這樣一個結論:觀眾往往傾向於把焦點集中在展覽的內容上,他們會花多達80%的時間來對呈現的話題,包括一些概念或他們自己對內容的感知,進行討論、協商與探索(Allen,2002;Griffin,Meehan & Jay,2003)。此外,當把家庭會話與同事會話或參加學校組織的實地參觀見習的孩子們之間的會話進行比較時,人們可以發現:家庭會話通常時間更長,而且內容更加全麵(Crowley,et al.,2001)。